揭秘刘少奇的曾孙女,长着洋面孔说着外国话,才貌双全入选央视

品味红梦史说 2024-10-31 04:29:23

一个长着洋面孔,说着外国话,五官深邃,欧洲化容貌特征明显的女子,竟然公开宣称,自己是刘少奇同志的曾孙女。

她生长在俄罗斯,却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一心向往着中国这个神秘又亲近的国度。

刘丽达

来到中国后,她克服困难,通过筛选,进入央视工作,她的家庭故事也被更多人知晓。

刘少奇作为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为何会有一个外国曾孙女?

这背后又隐藏着刘少奇一家人怎样的往事?

刘少奇

刘家往事,感情复杂

央视选拔人的门槛很高,盘靓条顺是基础,表达能力必须一流,外形条件最好具有东方美人的大气和才情。

我们熟知的倪萍、周涛、董卿等人,都有这样的特点。

董卿

不过,十几年前,有一个女主持却成了其中的例外。

她长着一张典型的欧洲面孔,俄语发音相当地道,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的气质,也和中国女性不太一样。

刘丽达

她叫玛尔加丽达,同时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刘丽达。

这个名字或许没什么稀奇,但她的曾祖父,在中国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刘少奇副主席。

刘少奇

两人的亲缘关系如假包换,是实打实的直系亲属。

可刘少奇怎么会有一个外国后代,这个问题,还得从他的大儿子刘允斌说起。

刘允斌

刘允斌是革命夫妻的孩子,他的父亲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母亲何宝珍烈士也在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

小小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庇护,在乱世之中举步维艰。四年之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他和妹妹被送到苏联,开启了留学生活。

刘允斌、刘爱琴

那个年代,我党领导人的孩子们有许多都被送到了苏联,比如毛主席的孩子们,朱老总的孩子们。

因此在苏联,刘允斌并不孤单。

刘少奇同刘允斌、刘爱琴在一起

苏联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共产主义在这里发扬光大,无产阶级政权更是蓬勃发展。

在红色氛围之中成长,刘允斌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苏联时,刘允斌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废寝忘食的汲取知识。他学的多一点,以后能够为祖国所做的贡献就多一点。

这些革命后代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想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刘允斌(后排左二)与毛岸英(刘允斌右侧)、朱德的女儿朱敏 (右 二)、妹妹刘爱琴(刘允斌左侧)在苏联合影

可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回国的时间却遥遥无期,刘允斌只能安下心来,先在苏联成家。

1950年,他和大学同学玛拉走到了一起。玛拉是个出生在红色家庭的姑娘,和他很有共同语言,夫妻俩感情深厚,婚后也生下了一儿一女。

刘允斌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家庭十分美满。可只有玛拉知道,刘允斌大概不会为了他们而留下。

刘少奇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儿子在结束学业之后,尽快回到国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当然,这也是刘允斌的理想。

刘允斌(后排右二)与同学在苏联

然而,他并不是个孤家寡人,除了需要对自己负责之外,他还需要对妻子和孩子们负责。

带着他们一同回国,这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玛拉却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刘允斌(右一)与著名核科学家王淦昌(右二)在苏联

她从小生活在苏联,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环境非常陌生,也不会说中文,连基本的沟通都没有办法进行。

她曾为了爱情,尝试适应中国,但最终还是无法安定下来。

刘允斌是一定会回国的,他的责任感不允许他继续留在苏联。

可玛拉却不愿意再跟来,她不能为了丈夫而彻底丢掉自己。

刘允斌

无奈之下,夫妻俩只能两地分居,小小的一双儿女,从小就没有父亲关爱和照顾。

后来的刘允斌谈到玛拉与孩子们,内心满是愧疚,但他并不后悔这样的选择。中国才是他的根,他总要回来的。

离婚对于异国的他们来说,成了必然的结局。

两人和平分开,刘允斌继续投入他的国防工业建设,玛拉则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又当爹又当妈,把孩子们养的独立又优秀。

刘允斌的长子刘维泽(右一)、次子刘维东(左一)少年时代与他家保姆的丈夫王大爷及王大爷的孙女合影

他们的通信,在60年代完全断开。那个时候,中苏关系进入谷底,连带着信件也无法传递。骨肉至亲只能天各一方,遥遥挂念着对方。

此后很多年里,玛拉母子三人都没有再收到刘允斌的信息。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允斌与妻子李妙秀合影

刘允斌的儿子阿廖沙,对中国其实很陌生,但冥冥之中似乎又有一股力量牵扯着他,引领他前来中国。

对阿廖沙而言,苏联是他的舒适区,中国则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在人生的岔路口,他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阿廖沙

定居中国,家风延续

阿廖沙虽然对于父亲没有太多记忆,但多年来深受父亲的影响。

童年时代的书信,一个个饱含中国文化意味的习俗故事和玩具书籍,都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属于中国的种子。

其实长大成人时,他还没有坚定回到中国的想法。

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之后,他就进入航天中心,从事国防安全工作,生活非常稳定。

一直到1987年,他的姑姑刘爱琴苦苦寻找他们多年,终于通过朋友和他们取得了联系。

从姑姑那儿,阿廖沙得知,他的父亲原来很早之前就已经去世。

刘爱琴

时代的悲剧无可挽回,他内心的痛楚和遗憾也不容忽视。

父亲不在了,可他和中国之间的联系没有因此而断掉。那里是他的第二个家,他该去看看。

2003年,阿廖沙以刘维宁的名字回到中国,走了很多地方,用独特的视角回味了父辈和祖辈的故事。

虽然从小没有在中国生活,但是回到这里,他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陌生,反而有种如鱼得水的舒适和放松。

骨子里的血脉是骗不了人的,他的身体里流着一半的中国血液,就是这部分基因,让他对中华大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2006年,常常在中俄两国之间漂泊的阿廖沙,或者说刘维宁,做了个重大的决定,带着家里人一起来到广州,定居下来。

广州是座美丽的城市,处处充满了机遇,环境十分优美,城市生活质量也值得一提。而且,广州美食很多,生活幸福感也会很高。

阿廖沙用自己的方式,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身份,也注定了这份不平凡的使命。

他的一双儿女,同样也觉醒了体内的中华文化血脉。他们对中国很感兴趣,常常缠着他讲中国故事,也为自己的家庭渊源而自豪。

他们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对中国产生了依恋与归属。

2017年,刘维宁拿到了最新版本的永久居留身份证,和每一位中国公民一样,在中国境内享受平等的权利。

他是俄罗斯人,也是中国人,这一点永远也不会改变。

至于他的孩子们,儿子刘安东也留在了广州,与他一样,见证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至于女儿刘丽达,这个从小就活泼机灵的姑娘,生活经历则更加丰富一些。

刘丽达

刘丽达的长相,俄罗斯特征更加浓烈,但刘丽达的内心,却始终向往着东方的韵味。

她在中国有着一段又一段的奇遇,每一段都值得细说。

如今的她,也有着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人生。

中俄合作,积极促进

由于成长环境并非中文环境,所以长大之后,刘丽达并不怎么习惯使用中文,日常生活中也只能讲一些基本的词汇。

只有说得通语言,才能走得通道路,她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要想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她必须首先完成一个小目标,那就是熟练使用中文。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门功能性学科,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用。

所以相比起书本上照本宣科的学习,在中文环境中经历每一件生活小事,对她学习中文来说帮助更大。

她很有语言天赋,再加上身体里也有中国血液,因此仅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她就成为了中俄双语行家,还获得了进入央视的机会。

随着刘丽达的名字被更多人熟知,刘少奇一家人的异国故事也广泛流传开来。

多年前,刘少奇访问苏联,促成中苏合作共赢,见证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多年后,他的血脉留在俄罗斯,繁衍生息,传承不绝。

刘丽达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变成了一个中国通,后来还加入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联合会,和刘维宁一样,致力于中俄交流与合作。

不过和父亲刘维宁不同的是,她没有居住在中国,而是定居在了莫斯科。不过不管定居在哪里,她的心都是不会变的。

莫斯科当地的刘少奇纪念馆,是承载国家友谊的一个重要象征。

在筹建工作中,刘丽达挑起大梁,把自己知道的与曾祖父有关的故事全部贡献了出来。

每当从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曾祖父的往事时,刘丽达都会感觉到由衷的自豪。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她足够幸运,可以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可以和伟大的中国领导人产生剪不断的血脉羁绊。

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作为刘少奇的后代,刘丽达也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平时的她生活低调,不会轻易曝光自己的私人信息。

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她也不会主动联系媒体采访,更不会仗着自己刘少奇后人的身份对中国提出无理的要求。

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她才是高调的。她的庄重宣言,足以让世界上每一个人听到。

在2018年举行的刘少奇纪念图片展上,刘丽达就向大家介绍了刘家的家训,其中包括做人谦虚低调,踏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不能贪念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刘少奇的优良品质,传递到了刘允斌的身上,所以他宁愿放弃幸福稳定的家庭,也要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深入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

刘维宁又和刘允斌一脉相承,离开俄罗斯,来到中国定居,尽己所能为两个国家做贡献。至于刘丽达,她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结语

刘丽达是刘少奇主席的外国曾孙女,虽然长着欧洲面孔,说着一口俄语,但心却充满了对中国的浓浓感情。

她爱中国,如同爱自己的家。如今的她,也在为纪念曾祖父、推动两国文化往来持续发挥作用。

0 阅读: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