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仗芒鞋轻胜马是谁写的

2024-02-29 00:00:00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家居四川眉山,生于耕读世家,父母均出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因好游山玩水,虽满腹才华,却没有及时取得功名。因此他便把希望寄托于两个儿子身上,为他们延聘地方名士来教导学业。母亲程氏更亲自督促少年二苏。在浓厚的家学浸染和名师的培养之下,苏轼以其非凡的天赋,在少年时就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华。

苏轼二十一岁时,第一次出川,为的是去汴京参加科举,在进士考试中,其文章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加赞赏,但他认为如此文章必出自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将这篇本应夺魁的文章排在了第二。殿试结束后,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榜高中进士及第。与此同时,苏轼的母亲在家中病故,父子三人回乡奔丧,再出川时已是三年之后。

进入朝廷,苏轼在汴京待了一段时间后,被外调任命签判凤翔府。凤翔地处秦川,自古便是帝王之乡。苏轼在当地为官两年,不仅游览了周秦汉唐遗迹,在政务上也毫不含糊,帮助百姓处理灾害,减轻劳役。治平二年,英宗即位,因久慕苏轼才名,故将其调回汴京。神宗还想提拔他进入翰林院,但因宰相韩琦的反对,最终未能如愿。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豁达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提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洲,惠洲,儋洲;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几乎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之中,都会有顺境逆境,但面对顺境逆境的不同态度,却把人分成了几类;而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许就是他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对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品行都充满信心,他坚信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要坚持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比较积极乐观地对待种种苦难和打击。

困难常有,每当我们彷徨、失意、压抑、落寞时,重温东坡的生平,吟咏东坡的诗句,感受他的胸怀,那么尽管我们是芸芸众生,也会过得更加精彩,走得更加坚定,也许这正是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笑对人生。

看得开,放得下,会包容,笑对人生,你会发现天空总是明朗的,湖水总是清澈的,前路总是开阔的,用一种宽阔的心态理解生活,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