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运的汉语大词典是: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明史·食货志三》:“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参阅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
支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支运详细内容】
明代漕运方式之一。
二、引证解释
⒈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参阅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引《明史·食货志三》:“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
三、综合释义
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明史·食货志三》:“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参阅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
四、其他释义
1.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
五、关于支运的成语
支支梧梧 支支吾吾 八方支援 八方支持 本支百世 病骨支离
六、关于支运的造句
1、一支运动中的军队,如果只在敌人进军路线上加以牵制并避免全面作战,一定会经常保持真正的优势。
2、当军队的主力很庞大时,可以把行为不便的主力控制在距敌人较远的后面,让一支运动灵活的先遗部队在敌人附近活动。
3、清理链条支运平稳,无噪音。
4、推覆体是挤压环境下的产物,它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
5、当军队的主力很庞大时,可以把行为不便的主力控制在距敌人较远的后面,让一支运动灵活的先遗部队在敌人附近活动。[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395879/造句]
6、当军队的主力很庞大时,可以把行为不便的主力控制在距敌人较远的后面,让一支运动灵活的先遗部队在敌人附近活动。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395879/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支运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