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运的解释 支运的解释是什么

2024-09-01 23:25:30

支运的解释是: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支运[zhīyùn]⒈明代漕运方式之一。

支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支运详细内容】

⒈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参阅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引《明史·食货志三》:“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

二、综合释义

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明史·食货志三》:“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参阅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

三、汉语大词典

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明史·食货志三》:“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参阅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

四、其他释义

1.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

五、关于支运的成语

支支梧梧  支支吾吾  八方支援  八方支持  本支百世  病骨支离

六、关于支运的词语

憋支支  各支支  格支支  百支支  纥支支  扢支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支运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