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的辞典修订版是: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1979年一月一日,与永和同时升格为县辖市,201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改制为中和区。在建设上,一度落后永和甚多,自华中桥通车后,发展迅速,已能与永和并驾齐驱,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车后,更加速了繁荣。
中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 【点此查看中和详细内容】
中和(汉语词汇)中和,汉语词汇。
二、网友释义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聂文涛注: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此言不因个人情绪而左右正见),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三、汉语大词典
同“中和”。《汉书·叙传上》:“欥中和为庶几兮,颜与冉又不得。”颜师古注:“和,古和字也。”明宋濂《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唐权德舆《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清赵翼《安宁州汤池》诗:“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2).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田北湖《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朱自清《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3).道教语。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四、其他释义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2.中正平和。3.道教语。指元气。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五、关于中和的诗词
> > > > > >
六、关于中和的诗句
中和赓入颂声中 中和赓入颂声中 中秋去岁中和宴 气候中和开二月 遥知清静中和化 节表中和德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中和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