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假日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了公民的假期,对职工的工作时间和工资进行了调整。根据规定,年工作日为250天,季工作日为62.5天,月工作日为20.83天。工作小时数按照每日8小时计算。日工资为月工资收入除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为月工资收入除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法律分析
根据《全国节假日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为:
1、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为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为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为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2、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为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为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拓展延伸
我国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趋势和影响因�
我国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趋势和影响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我国的基本工资标准也在不断调整。调整的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因此基本工资标准也需要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会对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产生影响。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基本工资标准可能会相对较低;反之,如果劳动力供不应求,基本工资标准可能会相对较高。此外,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会对基本工资标���的调整产生影响。政府可能会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和调整基本工资标准,而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会促使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基本工资标准。总的来说,我国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标准。
结语
根据《全国节假日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根据此规定,职工的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进行了调整。根据规定,工作时间的计算按年、季、月进行,工资的折算按日、小时进行。我国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压力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确定合理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