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发明了火药,很快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军事上的运用和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代军事家们常用火攻这一战术,在当时的火攻中,常使用一种武器叫做火箭,它是由箭头上附着易燃的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物质,烧着后射出,以延烧敌方。但这种火箭燃烧慢,火力小,容易扑灭,所以火药出现后,人们就用火药代替上述易燃物,制成的火箭,燃烧就猛烈多了,杀伤力也就大多了,这就是火药在军事上最初应用的形式。
唐朝末年,火药已开始用于军事目的,火药的配制也更趋科学化。用硝石(硝酸钾)75%、硫磺15%、炭粉10%就可制成威力强大的火药。据记载,唐末军阀李希烈采纳炼丹家意见,用火药加桐油为武器,击败了对方。由此看来,最晚在十世纪初火药已在军事上得到应用。
到了两宋时期(960-1279年),人民群众制造的各种火药武器发展很快,北宋初年开封设有“广备城作”(兵工厂),其中有专门生产火药的车间(火药窑子作)。它以火药为原料生产作战用的“烟球”、蒺藜火球和火炮等。火药配料除硝石、硫磺、炭粉外,还有油蜡、沥清、干漆、松香、黄丹、铅粉等。北宋政府为了对外作战的需要,曾派人到湖北的硝石产地,日夜开采,兼程运输。
火药应用于火药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随着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渡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到了北宋末年,人们创造了“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霹雳炮一炸,声如霹雳,杀伤力较大,公元1126年李纲就是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的围攻。
震天雷是种铁火炮,它的外壳已不再上纸或布壳、皮壳,而是铁壳。铁壳的强度远较纸、皮为高,点燃火药后,蓄积在炮内的气体压力增大,爆炸时威力增强。《金史》中描述说:“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火药性能利用的转化,标志着火药的成熟阶段已经到来。
在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战争连绵不断。在这种形势下,火药和火药武器都有很快的发展,宋神宗熙宁年间,改革了军制,设置了军器监,总管京州诸师军器制造,据史料记载,当时军器监规模宏大,分工很细,雇用工人曾达四万人之多,监下分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火作(生产火箭、火炮、火蒺藜等)……等十个大作坊,生产火药居首位。由此可见火药、火药武器在当时军器中的地位。同时史书上还记载:“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可见那时火药武器的生产规模就已相当宏大。
宋代多次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直接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许多起义军自行制造火药武器,并有很多创造。例如公元1132年出现的火枪,公元1259年创造的“突火枪”,都是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发明的。火枪、突火枪都是管形火器,它们较前述的火箭、火炮之类火器又有很大进步。火枪是由长竹竿做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把点燃的火药喷射出去。突火枪是用粗竹筒做的,筒内除装火药外,还装有“子罺”,火药点燃后,产生了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罺”射出去。“子罺”就是原始的子弹,近代的枪炮就是由这种管性火器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形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又一大飞跃。
火药对人体的危害
如果是偶尔接触一次火药,通常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火药中主要含有硝酸钾、硫和木炭等物质,如果长期接触火药,则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鼻炎、局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1、硝酸钾:目前对硝酸钾的研究较少,但大量接触此物质时可引起胃肠炎。此外,长期持续接触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需要注意,硝酸盐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能转变为亚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是直接致癌物质;
2、硫:硫大量吸入时可能会刺激鼻黏膜,继而导致鼻炎,长期少量吸入时主要引起支气管慢性炎症和尘肺,X线显示网状纹理和结节形成,数年后可合并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眼接触硫时除有刺激外,晶状体也可发生浑浊,甚至出现白内障和局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皮肤接触可出现红斑及湿疹,以致溃疡,硫内服后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刺激胃肠道黏膜,使胃肠道蠕动加快而导致腹泻等症状;
3、木炭:炭尘在体内通常不会起特殊的化学反应,主要危害是经呼吸道吸入时可在肺内沉积,可能会形成尘肺等情况。
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给铁罐子里,用火柴引燃,会出现刺眼的白光,伴随着一阵蘑菇云一样的烟雾四散开来,非常刺鼻,这种情况虽然炸不了,但是在火药急剧燃烧的情况下,因为大气压与罐内气压不一样,火药会直接从罐子里燃烧着喷出来。
这样的温度足可以烧伤人体,幸运的小朋友烧伤的最多的是手指,虽然没有出现溃烂,但是局部皮肤变硬,疼痛难忍,对小朋友也是一种剧痛,然而有些小朋友就像上图一样,直接低着头把鞭炮的火药点燃,导致火药燃烧时直接喷射到脸上,眼球受到伤害,所以一定要看紧小孩,不要染会让孩子在不懂事的时候给自己造成一辈子的遗憾与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