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罪是否属于结果罪?

2024-08-31 08:44:28

诈骗罪是一种行为犯罪,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犯罪结果。根据刑法规定,犯罪程度分为三级,刑罚也相应增加。根据司法解释,诈骗金额在一定范围内的,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对于特别严重的情况,法律会从严惩处,如通过发送虚假信息、诈骗救灾款等。此外,骗取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财物,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受到更重的刑罚。

法律分析

诈骗罪是属于行为犯罪的。行为犯是指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这类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它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成为标志。但这些行为又不是一着手即告完成,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施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

诈骗罪的刑法规定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骗公私财物达到上述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和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结语

诈骗罪是一种行为犯罪,即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的客观要件。无论是否造成物质性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诈骗罪的刑法规定包括不同数额的刑罚,并根据司法解释对不同情形进行了具体规定。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的诈骗罪,法律要求从严惩处,尤其是对于通过发送虚假信息、诈骗救灾款物、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诈骗弱势群体财物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法律依据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明知他人实施敲诈勒索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总则第二章犯罪第二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