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张家港保税区,从棉花交割仓库到棉纺工厂,空气中弥漫着陈棉的味道。
“我们现在是损失惨重,只怕是死路一条。”一名纺织企业负责人愁容满面。此时此刻,棉花从疯牛之巅下跌了30%,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由于高价库存堆积、下游订单缺乏而陷入困境。记者不由想起,2010年在华北某家纺织厂拍下一位纺织女工的作业场景:当时棉价扶摇直上,纺织业正逢十年难遇的春天,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棉花从一个少人问津的期货品种摇身变为期货市场的明星,一度超越了铜在期货市场的老大地位。价格从去年5月的每吨17000元扶摇直上,于去年11月和今年2月两次上涨到接近35000元,如今跌落到25000元附近,让整个行业体会了一番“天上地下”的感觉。也将棉花纺织行业“靠天吃饭”的弱点暴露无遗。
期货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与在期货市场浸淫多年的有色金属企业相比,纺织企业的套期保值运用“较为幼稚”,在这波前所未有的大宗商品风浪中接受了不少教训。
现实
棉纺企业一年内冰火两重天
作为长三角地区大宗商品最大的物流集散基地,张家港保税区每日都有大量进口棉花、PTA、羊毛、亚麻等现货交易品种抵港。就在这长江水畔,记者耳闻目睹了棉、化纤纺织企业的真实现状。张家港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的项目主管江先生不厌其烦地介绍着棉花的品种、库存,讲解着从棉到纱的一道道工序。
此前记者并没有想到会揭开纺织企业的“伤口”。因为在过去的一年,棉花、棉纱实在是太过火爆。2010年8月,华东一家纺织企业副总裁曾向记者表示,“从09年9月份开始,棉、纱价格一直在涨,纺织企业的行情一片大好,有段时间企业甚至主动提高价格采购棉纱,这是近十年来没有过的,属于非正常的年份。”
用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去年与今年的纺织企业,或许有些残忍。但是记者在考察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便是“今年纺织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在张家港保税区纺织原料产业链调研会上,不少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棉花价格从2009年的9000元暴涨到今年2月的35000元,然后又从35000元跌至25000元,“大宗商品波动太大了,我们小企业真受不了。”
据新湖期货在江苏考察的农产品(000061)团队向记者透露,大约30%-40%的中小纺织企业已经关门。
“我们现在是损失惨重、死路一条。去年公司的经济效益在20%以上,而今年的经济效益为零。”一位不愿具名的纺织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还可支撑一段时间,而没有实力的小企业必然要死掉一大片。”
江苏天霸集团常务副总刘士波无奈地感慨,“大部分纺织企业快活不下去了,如果市场6月份还不好转,小企业肯定熬不住。”他表示,3月份刚开工时,企业主还蛮高兴,但由于订单少、资金不足、棉花价格大幅下跌,而且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州的用工价格很高,纺织企业受不了。
“现在纺织企业的日子不是很好过,近期菏泽的纺织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匮乏,提货少而散,这种行情还要持续时日。规模大点的企业或者将改纺或者限产。并且近期还有放假预期,5月底6月初正是农忙时期。”菏泽弘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张怀革也向记者表示。
5月26日,在与张家港相隔数百里的上海银河宾馆,一个关于棉纺化纤的高峰会议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们几乎是一碰头,就在纷纷询问同样的问题:“你觉得棉花会怎么样?”而回答也基本全部都是“不好说,看不清。”
一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纺织企业负责人刚到虹桥机场,就对记者抱怨起了行业的困局。“资金短缺、库存堆积达2个月、甚至还有个别大商家趁机恶意砸盘。”这名负责人表示,幸亏自己在年初的时候“什么订单都接,什么价格都做,现在还算有活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当初判断棉价还会上涨,对于一些低价订单不去主动接,守着高价买来的库存,那么如今确实是到了生死一线的关头。
三大因素导致纺织企业很受伤
棉花是纺织企业的原材料,原材料跌了岂不应是利好?为何会造成企业的重大亏损呢?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北大方正物产集团棉花业务部经理董淑志表示,棉花从原料开始,先到棉纱、再到面料、再经印染最后到服装企业手中,因此纺织业是一个“居中”的行业。下游一旦看到棉花价格下跌,出于“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理”,就会减少对于上游企业的订单。但纺织业同样出于这种心理,会减少对于棉花的需求,从而导致棉价继续下跌,下游企业观望情绪更浓,如此便会产生一个“跌价循环”。
据刘士波透露,去年该公司采购了1万吨棉花,但今年没有采购。有人说,不知道后市棉花是否还会跌;也有人说,企业似乎在酝酿着集体抄底,届时资金涌入或会抬高棉价。但一切都只是猜测。
造成如今困局的缘由,有三大因素。
首先是原料采购失误。
“前期棉花价格大涨时,企业因担心原料供应短缺而大量抢购棉花,”刘士波表示,当时平均的进货成本可能在26000元/吨以上,目前棉花价格跌至26000元以下,原材料价值缩水,企业出现亏损。另外,因为前期原料价格大涨,企业有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巨大的资金,因此使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张怀革也告诉记者,“纺织企业的前期库存大部分已经消耗完毕,极少部分还有前期库存,当时成本在26000元/吨。按照当前棉花成本计算,纺织企业只够工资电费等费用,基本算维持平衡,无利可图。”
事实上,棉花价格的波动也受下游棉纱价格的反作用。如今棉纱价格也比最高点跌了1万多元,其波动幅度较棉花价格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是庞大库存不堪重负。
根据一家业内权威机构大中型纺企经营调研报告,今年5月份纺织企业的棉花库存和棉纱库存只比上月略降(棉花库存从61.9天下降到57.3天,棉纱库存从49.6天下降到44.3天),去库存化依然长路漫漫。棉纱生产利润由每吨盈利169元变成每吨亏损286元,部分小厂关门。在用棉品种方面,外棉使用率大幅降低,由36.5%降到19.3%,新疆棉和地产棉的使用率增加,说明下游消费不旺,使得棉纱厂不大愿意使用相对昂贵的外棉而转用较便宜的国产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