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罪案件的立案标准

2024-08-31 06:11:30

人民法院判决拒不执行的行为,包括有能力但故意拒绝执行、隐藏、转移财产等情况。情节严重的行为还包括担保人或被执行人故意破坏财产、拒绝协助执行等。这些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的罪行。

法律分析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具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立案:

(一)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

(二)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包括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全部或部分。

(三)指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没有能力执行的,不构成本罪。

(四)情节严重的行为。是指下列行为:

1、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2、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3、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4、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5、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拓展延伸

拒绝执行刑事案件的立案准则与法律解释

拒绝执行刑事案件的立案准则与法律解释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拒绝执行刑事案件的行为,为了保障法律的公正和权威,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立案准则和法律解释。这些准则和解释旨在明确拒绝执行罪案件的界定标准,确保司法机关在面对此类情况时能够依法公正地进行立案决策。在制定立案准则和解释时,需要考虑到案件的性质、证据的充分性、法律的适用性等因素,以确保立案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这些准则和解释的制定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护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确保法律的正确执行和社会的稳定。

结语

拒绝执行刑事案件的立案准则与法律解释的制定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护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拒绝执行罪案件的界定标准,确保司法机关在面对此类情况时能够依法公正地进行立案决策。在制定准则和解释时,需考虑案件性质、证据充分性、法律适用性等因素,以确保立案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这有助于确保法律的正确执行和社会的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