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根据刑法规定,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认罪态度暂缓执行刑罚。缓刑期间是考验期,如果期满且没有违法行为,不需追究刑事责任。违法行为将立即收监执行。缓刑的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不包括先行羁押时间。判决生效后的10天开始计算缓刑考验期。
法律分析
一般是不能,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原来判决的刑罚。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缓刑,是人民法院根据嫌疑人的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认罪态度。对嫌疑人作出暂缓执行刑罚的处罚措施。而缓刑期间也属于是考验期。如果嫌疑人在着期间内没有违法行为的话。期满后,就不用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在这期间有违法行为,那么就将对嫌疑人立即收监执行。
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时间,不能折抵缓刑的考验期限。也就是说法院作出判决后,要等10天判决生效,才开始计算缓刑考验期。
拓展延伸
缓刑考验期满后是否需要进行再审判?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缓刑考验期满后一般不需要进行再审判。缓刑是一种法律手段,用于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和改造。在缓刑期间,犯罪分子需要遵守特定的条件和行为规范。如果在缓刑期满后,犯罪分子成功完成了考验,没有再次犯罪或违反缓刑条件,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再审判。然而,如果在缓刑期间犯罪分子再次犯罪或违反了缓刑条件,可能会导致缓刑被撤销,需要重新进行审判。具体情况还需根据法律和法院的判决来确定。因此,是否需要进行再审判还要考虑具体的案件和法律规定。
结语
缓刑是一种有条件的刑罚执行方式,对于犯罪分子来说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在缓刑期间,犯罪分子需要遵守特定的条件和行为规范。如果成功通过考验期,没有再次犯罪或违反缓刑条件,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再审判。然而,如果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再次犯罪或违反缓刑条件,可能会导致缓刑被撤销,需要重新审判。具体情况需根据法律和法院的判决确定。缓刑是法律为犯罪分子提供的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其行为的监督和考验。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76条的规定,缓刑的考察机关的主体是公安机关,而由被宣布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所在的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