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冬天,人们最会遇到的天气就是寒冷天气了,有时候会结冰,也有时候会下雪。在道路结冰的日子里,人出门是很容易滑倒的。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零下1度会结冰吗?结冰是什么物理现象?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零下1度会结冰吗
零下1度会结冰。在标准大气压下,室外温度一到零下1度就会结冰,但如果水中含有一些杂质的话,冰点就会降低。根据实际情况,条件的不同,结冰的冰点也会不同。
没有杂质0度就会结冰,有杂质要0度以下才结冰。零下4度以下水的密度会变大,体积增大,如果在冬天把水放在瓶子里,由于体积增大的缘故,很有可能将瓶子弄裂。
除了高压下形成的热冰之外,重水(D?O)在3.8℃时结冰,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热冰”。水有一种性质。它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在4℃以上,液态水遵守一般热胀冷缩规律。4℃以下,原来水中呈线形分布的缩合分子中,出现一种像冰晶结构一样的似冰结合分子,叫做“准冰晶体”。因为冰的密度小,“准冰晶体”的存在,减小了水的密度,这就是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低于4℃密度又要减小的原因。
结冰是什么物理现象
结冰是凝固现象。结冰指露天水面冻结成冰。气象上包括蒸发皿的水冻结成冰。
中国大部分地区,结冰现象出现在立冬以后。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即水已经能结成冰了;二候地始冻,即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即为大蛤。立冬后,雉便少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雉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便认为雉到立冬后变成了大蛤了。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地区,立冬这天人们吃饺子成为民俗,而南方也要多进食肉类食物进补。
河流结冰与融冰过程
结冰过程
在气温使得河道水温降到冰点以下时,河冰开始形成。水中最先形成冰晶我们知道这个河岸处流速较小,冰晶会先在岸边形成“初生岸冰"。如果这个时候气温继续保持在冰点以下时,初生岸冰会逐渐增厚并向河道中间发展。形成的状态,我们一般称为“静力冰盖”
一般来说,只有冰盖面积占到河段总面积的80%,我们才说是封冻期。注意区分“结冰期”与“封冻期”。然后封冻期,冰盖存在进一步加强了水流的阻力→河道输水能力下降。
融冰过程
气温回升到冰点以上时,河流进入解冻期,此时冰面开始融化,由于岸边处温度升高较快(比热容),岸冰首先消融并脱离河岸。随着气温进一步上升,冰盖不断消融,最后在水流和风的作用立下发生断裂,滑动并再次形成浮冰。一般认为河流解冻时,根据不同的解冻形式,可以分为“文开河”和“武开河”。
文开河
如果流量变化小,水流作用力不强,冰盖主要在热力作用下就地融化,没有或很少有冰塞或冰坝危害,就叫“文开河”
武开河
反之,如果流量增加很大,冰盖并为充分消融,主要是在水流作用力下破裂解冻,容易造成冰塞或冰坝危害的,称为武开河
冰的补充
当河道冰温降至冰点,再进一步降温,导致河水过冷时,将在水体中产生水内冰
悬浮于水中的水内冰,在水体混合湍流的作用下,一部分漂浮到水面,成为浮冰,并最终形成冰盖;一部分将沉积河底并粘附在床沙上,称为底冰。
所以,水体中的水内冰大致分为3层:底冰、悬浮的冰花和水面浮冰,但是三者没有明显界线,处于不断转化中。一般底冰主要在水深比较浅的水中产生,对于水深较大的河流,底冰的产生可以不考虑,主要研究冰花和水面浮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