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案底是否公开?

2024-08-30 21:58:01

未成年犯罪案件的记录不得被调阅,但在入伍和就业时应如实报告,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判刑不超过5年的未成年人,免除报告义务;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该类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予封存,任何单位、组织、个人都不能调查18岁前判刑5年以下的犯罪记录;根据《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法律分析

未成年犯罪是会有案底的,不过未成年人的犯罪资料非司法机关办案不得调阅。《刑法》第一百条,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当予以封存。任何单位、组织、个人都不能调查18岁以前判刑5年以下的犯罪记录。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犯罪案底保密政策的必要性探讨

未成年人犯罪案底保密政策的必要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支持者认为保密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社会歧视和污名化。此外,保密政策还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改造和重返社会的机会,避免其终身背负犯罪记录的负面影响。

然而,反对者认为公开未成年人犯罪案底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对其他未成年人起到威慑作用,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公开案底还可以让社会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犯罪案底保密政策的必要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法律和道德准则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综合考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社会安全的平衡,确保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处理方式。这需要政府、法律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确保未成年人犯罪案底保密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结语

未成年犯罪案底保密政策的必要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价值观、法律准则和未成年人权益。保密政策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为其提供改造和重返社会的机会。然而,公开案底也能起到警示作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制定相关政策时,需平衡未成年人权益和社会安全,确保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处理方式。政府、法律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确保保密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十九条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的政府信息公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八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一百三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第一审程序第一节公诉案件第一百八十八条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