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探究

2024-08-30 20:32:47

论文摘要: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最早的接触点,是人生旅程的起点,也是社会在进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为孩子成长所提供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无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但不良的家论文摘要: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最早的接触点,是人生旅程的起点,也是社会在进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为孩子成长所提供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无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但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也极大的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们能清楚地记得幼时发生的许多事情,而对成年后近期发生的事情都常常遗忘,因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及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本文首先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方面,就犯罪的主体、客体、对象、动机以及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时进行分析;其次从二个方面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即1、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2、失睦家庭,离异家庭使未成年人心理及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而犯罪。最后提出应从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共同努力加大普法、执法的力度,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表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以上论述,显示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正呈现出新的特点。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面对如此的挑战,全社会都应重视起来,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联系下,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的遏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才能迎来我们光辉灿烂的明天。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长远的。因为人的世界观形成于自幼至成年阶段,而这一阶段恰恰是子女生活在父母身边,需要照顾,培养和教育的阶段,况且,孩子刚出生时如同一张白纸,不论在上面画什么都是非常清晰而深刻的。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最早的接触点,是人生旅程的起点,也是社会在进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为孩子成长所提供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无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但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也极大的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们能清楚地记得幼时发生的许多事情,而对成年后近期发生的事情都常常遗忘,因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及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一)从犯罪的主体来看,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性别的两性化、犯罪时间的全天化。如很多抢劫、强奸犯的年龄在14—15岁,而且女性犯罪增多。(二)从犯罪的客体看,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扩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犯罪。(三)从犯罪的对象看,几年前抢劫的对象是人民币,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VCD等名牌产品也成为抢劫的对象。(四)从犯罪的动机来看,较成年人具有不成熟性。有一时冲动型、哥们义气型、追求腐败型、还有生活所迫型等。结伙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社会危害。(五)法制观念淡薄,结伙犯罪增多。由于年龄小,群感性强,一人提议大家响应。得手后觉得好玩,毫不在意,事发后,才感到了事情严重,后悔已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给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父母的责任,但有些父母未尽致教育的责任,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歧途。1、只养不教,放任自流。调查表明,在城镇的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的管教和几乎没时间教育辅导子女的占45%左右。在农村也有许多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这些父母往往借口“忙”借口自己“疲于应付生活,无暇顾及”而推卸责任,有些父母认为“只要让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就可以了,就算是一个称职的父母了。”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法所不容的。在这种家庭里,父母未能履行好监护职责,与孩子缺乏沟通,对子女的情况疏于过问,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而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管教,放任成性,为所欲为,甚至胆大妄为,往往因无人管教而混迹社会,结识不良朋友,沾染不良习气,由小错而酿成大错,进而走上犯罪道路。2、溺爱有加,娇纵无度。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娇宠。“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往往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及长辈对孩子千依百顺,处处迁就,一位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放纵子女的不良习惯,导致孩子自私、任性、骄蛮、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特别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过错采取娇纵的态度,对孩子缺乏管教,怕孩子受委屈而一再“宽容”孩子,许多家庭误认为爱孩子就是宠着他、纵着他,殊不知这正是害了孩子。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在父母的百般纵容、万般保护之下,孩子为所欲为,欲望无休止地放纵而不断升级,一旦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3、棍棒教育,适得其反。自古以来“棍棒下出孝子”的教子观一直得到许多为人父母者的认同,管教孩子缺乏耐心,变说服教育为“打服”教育。他们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打骂子女是自己的权利,甚至认为“不打不成钢”。他们爱孩子,但却错误地把打骂孩子作为自己管教孩子唯一有效的方法。孩子一旦有错就棍棒相向,既不冷静分析孩子出错的原因,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实际上,棍棒教育不仅教不出孝子、才子,反而使孩子学会了残忍、敌视,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人形容棍棒教育是:一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不做声,三次挨打骨头硬,四次挨打功夫成。这句顺口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棍棒教育的危害及后果。此外,粗暴的打骂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和悲观、自卑情绪、自暴自弃,孩子由于未能从父母身上获得温暖、保护和安全感,极易被父母“打”入社会,在社会寻求“温暖”和“保护”,甚至被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离家出走,走上犯罪道路。4、其身不正,上行下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榜样的作用。父母行为不端,易使孩子沾染不良习气。有些父母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一切向‘钱’看”,使子女从小沾染上利己主义的思想;有些父母独断专行,心胸狭窄,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使子女狭隘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有些父母不思进取,饱食终日,致使子女从小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奋斗方向;有些父母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赚钱实惠,致使子女放弃学业而过早踏入社会,在难辩是非的情形下沾染不良习气;有些父母贪婪、欺诈、嫉妒、行为卑鄙,甚至本身就是违法犯罪分子。在这些情况下,他们不但不能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反而毒害子女。大量案例证明,许多子女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的。在本页浏览全文>>(共计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