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人身体的五脏分别在哪个季节养生
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夏季养脾。
夏季气温高,火热之邪容易对心造成损伤,导致烦躁不安、免疫功能下降等,此时要多注重养心。
由于肺与外界相通,病邪外侵时首当其冲。尤其秋天气候干燥,易耗损阴津,进而导致干咳无痰、口鼻和皮肤干燥等症状。
很多熬夜的人第二天脸色发青、气色很差,就是肝在。尤其在春季,阳气生发,春气通肝,此时更该注重休养生息,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晚睡一会儿,早起一点,在公园庭院中散散步、踏踏青,都利于养肝。
肾与冬季相通应,若在冬季把肾养好,来年身体才会更强健。
脾与长夏之气相通,所以长夏养护脾胃正当时,注意不要吃得太多,七分饱即可;避免着凉,不要满身大汗后吹风;脾喜燥恶湿,可以每天泡泡脚,促进气血运行,驱除湿气。
扩展资料:
中医推荐五脏养生最佳食物
1、养脾最好的食物:食品,特别是黄豆,可以是豆浆、豆腐、豆腐干,都是上等的养脾佳品,当黄豆的蛋白质和米饭一起,就是绝佳的蛋白质。
2、养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豆汤(把绿豆放水里煮,当水开了以后再煮7-8分钟,然后喝水,不是我们习惯的把绿豆煮烂,绿豆煮烂后会失去养肝的功效。晚上吃为好。
3、养肾最好的食物:黑色食品,特别是黑豆,黑芝麻,晚上吃为好。
4、养心最好的食物:红色食品,特别是红豆,可以是红豆豆沙包、红豆粥、红豆豆浆。早上吃好。
5、养肺最好的食物:白色食品,特别是大白萝卜,白萝卜生吃更能养肺。什么时候吃都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体五脏各有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健康饮食:五脏养生对应的最佳食物
《打开五脏谈养生~3五脏对四季》
真正养生的生活方式是天人合一,《黄帝内经》 专门有一个篇章告诉我们怎样天人合一,那就是《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种气候变化。五脏和四季相对应
1 肝对应春
肝对应的是春。春天是养肝最好的季节,同时春天也是肝病高发的季节。相信我们很多朋友都中过痘痘,种痘痘就是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是在什么时候呢?往往是在过了春节后到了学校,老师通知我们注射的,也就是在春季注射,他绝对不会放到夏季或者冬季去注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三月此谓发陈。就是讲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因此有一些人在春天的时候会有疹子,瘙痒,疙瘩,湿疹开始发出来,鼻炎,咳嗽,老人管这种现象叫发春毒,这就是经历了一个冬天封藏的状态,到了春天万物生发,内在的毒素也向外发出来,这个过程一定给自己一个排毒的途径。通过运动出汗,排肠毒,敲大肠经,胆经,把陈旧的毒素发出去,让阳气生发起来,人就会非常有活力!
第二点心对应夏。
夏天是养心最好的季节,同时夏季也是心脏病高发的季节。为什么?夏天天气比较热,热胀冷缩,血液循环快一点,如果再喝点水作为载体,代谢就会更快,血液流通顺畅了,无形当中呢,就减轻了心脏的压力,那为什么说夏季就是心脏病高发的季节呢?大家想一想,天气炎热,出汗就会多,如果不能及时的补充水分,血液的粘稠度就会加大,血液流动的速度就会变慢,流速变慢了,自然也就加大了心脏的工作量,久而久之呢,就会引起心气虚。
我们有很多注意养生的朋友,都有早上起来喝白开水的习惯,很多人认为,他仅仅是通电的水,其实它更重要的是救命水,因为一杯白开水喝进体内之后,十分钟之内就会进入血液,就会稀释血液,当然血液流动的速度就会加大,血液垃圾代谢就会加快,血栓也就难以形成,自然心脏的压力就会减小。特别是在夏季,最好在早上起床后喝一杯40到50度之间的白开水,就会让你收获健康。
夏天一定不要怕太阳热,因为有一句老话讲冬病夏治,因此夏天要多运动,多吃姜,多做艾灸,让体内的湿寒清理出去,人的身体才能轻松,心情愉悦!因此夏是心的相。
3 脾对应长夏
什么是长夏呢?就是季节变换的那几个月,阳历三月是冬春交接之际,六月是春夏交接,九月是夏秋交接,12月呢,秋冬交接。在这四个月里,外面的气候变化非常剧烈,甚至有一日四季的情况出现,但是人体五脏六腑的调整速度并没有那么快,所以它就不能适应外面气候的变化,这样就会引起脾胃极不舒服。这也就告诉我们,养脾胃最好的季节是阳历的3、6、9、12。长夏少食过量的冷食,冷饮,虽然天气炎热,人的身体阳气浮于皮肤表皮,而脾胃脏器是相对较弱的,应多吃一些温暖的食物,所以长夏就是脾相。
4 肺对应秋
秋天生的人肺功能相对较弱。秋天是养肺最好的季节,当然也是肺病高发的季节。因为秋天的空气比较干燥,百草枯树木凋零,身体易受秋天萧杀之气影响,好多人有悲秋的情绪,因此学会让自己一切都收敛,不要再像夏天那样去消耗了,不熬夜,不发脾气,一切慢下来。因为秋天就是肺的相。
4 肾对应冬
冬天是养肾的最好季节,但同时也最容易伤肾。中国人有冬补的习惯。补什么呢?补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具体到性生活上,那就是春天时候性生活次数可以相对多一些,夏天基本上就放开,到秋天就要收一点,而冬天一定要藏,藏什么呢?藏精。藏是为了春天有精气升发出来。如果冬天藏不住,那春天就会有气无力。所以我们也经常说,冬天进补来年打虎。冬天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吃起来,因为冬天就是肾的相。你学会了吗?
我们顺遂四季去养生,就能天人合一!
中医里的五脏怎么对应四季
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五数。 长夏是指在春夏秋冬换季的最后18天,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说脾主长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又,长夏指阴历六月(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读音为cháng xià[1]。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 五时之长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一年四时之中又有“五时(长夏)”之称呢?此乃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检阅先秦、汉之古籍,并未见“长夏”之名称,却有“季夏”之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战国时期的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四时中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 长夏,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见27次,却是由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长夏的来源,实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即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历六月,亦即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嫁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1. 《辞海(缩印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69页“长夏”词条
养生排毒,可知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最宜排哪种毒?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轮回,人的身体既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精华,也难免遭遇自然界的种种考验。古人认为,人的五脏六腑与四季是相呼应的,每个季节都会积累不同的“毒”,将排毒与四季结合起来, 养生 可事半功倍。
春天:排肝胆毒
春天,对应的是肝胆,因此应抓紧时间排肝胆的毒。肝胆积毒,就会影响疏泄功能,表现为面斑、指甲发暗、乳腺增生等,饮食上可用春茶、春天的 蜂蜜、柠檬、竹笋、芦荟、以蒿子秆为代表的各种青菜来疏肝利胆,多喝水也有效果。肝气不舒的人,往往心情不愉快、脸色发暗,可以用茉莉花、玫瑰花瓣代茶 饮;面部有斑的人,可用逍遥丸;乳腺增生的女性,可吃加味逍遥丸;枸杞、桑葚泡水,也有助于排肝胆毒。排毒不单用药,更重要的是调节心情,要多笑,还可以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脚趾和二趾之间的凹陷处)、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脚趾、二趾间红白肉分界处)。
夏天:排心火毒、热毒、血毒
炎炎夏日,对应的是心,排心火毒最重要。心火旺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应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菜、苦瓜;也可用竹叶5克或莲子心2~3 克泡水喝,目的是通过小肠经利尿,将火排出去。需注意的是,竹叶、莲子心的寒性大,不能喝太多,以免伤到脾胃。平时可按摩少府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 处)、神门穴(即手腕内侧皱纹的小指一侧),也有效果。一天之中,心经的“值班时间”在午时,因此每天中午小睡一会儿有助于降心火。
夏天气温高、日头毒,灼热之下人容易积累热毒,表现为心烦、出汗、小便少等,建议吃西瓜、绿豆汤来应对。
一到夏天,人们爱在外就餐,经常在街边、大排档就把晚饭解决了。平时吃得太杂、太乱,摄入了太多食品添加剂,就会在身体里积累血毒,出现头昏、 恶心等症状,这些都是轻微中毒的表现,尤其是肝脏解毒功能差的人,就更明显。建议多吃葡萄、西瓜、绿豆、绿茶等来解毒。平时还可以按摩少府穴。
长夏:排湿毒、脾胃毒、汗毒、虫毒
长夏,就是仲夏时节,暑热和雨雾交织,潮湿的空气加上持续高温,人几乎天天在“蒸桑拿”,这样的季节最重要的是排湿毒。湿毒重的人,感觉恶心、 苔腻、口气重、食欲差、大便不爽,应多喝丝瓜汤、冬瓜汤、薏仁粥、绿豆汤。如果恶心严重,可以将薄荷、生姜凉拌着吃,如果还不行要用藿香正气水。
长夏对应的脏腑是脾胃,排脾胃的毒也很重要。仲夏季节湿气重,若吃得太多太好,体内易形成湿热,表现为严重的口臭、大便臭且不爽。这时要吃利湿 的食物,绿豆汤、青菜最好。可按摩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八寸)。脾胃“值班时间”在上午,一般7~9点,可在早饭后用山楂、陈 皮、薏仁泡水喝,有助于消食化湿。
炎热的天气里,人稍微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此时排汗对身体是好事,如果汗排不出来,积累在体内,反倒变成一种毒。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白领一族最要注意。排汗毒的方法包括适当运动、洗温水澡、泡温水浴,也可以适当吃点辛辣的食物,帮助身体把汗发出来。
长夏还是排虫毒的季节。小孩子吃东西不讲卫生,肚子里难免有蛲虫、蛔虫,建议家长去小儿科请医生开药驱虫。
秋季:排肺毒、痰毒、肠毒、皮肤毒
秋天对应的是肺,排肺毒最当令,也叫气毒,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咳痰,应多做深呼吸,以排出肺内的浊气。清晨天刚亮,正是肺经“值班”的时 间,这时站在阳台上,舒展肢体的同时做做深呼吸,很有益处。有的人喜欢早晨走出家门,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喊山、喊河,涤荡肺腑之气,也是不错的办法。平时 按摩合谷穴(位于手背的虎口处,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凹陷处)、太渊穴(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即是),对排肺毒也大有好处。
秋季排痰毒也很重要,痰多、痰稠的人要多吃萝卜、百合、杏仁、银耳、梨(雪花梨最好),有助于润燥、排痰。
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也要排肠毒。肠毒表现为便秘、口臭、脸上起痘、牙痛、口腔溃疡,饮食上应以蔬菜、萝卜为主,以达到大便通畅的目的。大肠经 的“值班时间”是早晨5~7点,正是起床的时间,这时喝一杯温水,能很好地起到通大便、排肠毒的作用。此时若无大便,可按摩天枢穴(位于肚脐两侧旁开 1.5寸)。
肺主皮毛,秋天容易皮肤痒、干燥,因此要排皮肤毒。方法有:适当出汗、洗温水澡、喝绿豆汤。如果皮肤痒得很厉害,可以用荆芥5克泡水代茶饮,能止皮肤痒,而且很安全。严重者可服用荆防败毒散或防风通圣散。
冬天:排肾毒、寒毒、脂毒
冬天与肾相对应,要排肾毒。肾是产生尿液的脏器,排肾毒就是排尿毒。由于天气寒冷,人一般懒得动、喝水少,容易积累尿毒,表现为小便少且颜色 深。傍晚5~7点是肾经“值班”的时段,这段时间必须喝水,以冲洗膀胱、肾这个“生理马桶”,能预防泌尿系统结石,还可按摩涌泉(足心前部凹陷处)、三阴 交(脚内踝上3寸),敲打肾腧穴(在后背,位置与肚脐平,脊柱旁开1.5寸)。
冬季天寒地冻,寒气袭人,需要排寒毒。体内有寒毒,主要表现为怕冷、肚子疼、腹泻。有两个应对方法,一是做菜多放点姜、肉桂,二是临睡前用热水泡脚或洗个热水澡。
秋冬两季营养超标,运动又少,难免引起血脂升高、体重增长,这时就要注意排脂毒。山楂、黑木耳、黄瓜、西红柿、白菜、萝卜以及各种粗粮都是排脂毒的好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