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春夏秋冬在阴阳五行中各代表什么?春天属土,是肝吗?冬天是属水,是肾吗?
中医认为,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春季是肝病的高发季节,需要注意养肝,协调肝的阴阳平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梁健宁介绍,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节养生。
平和体质:也就是人们说的正常体质,春分养生只要注意饮食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气虚体质:表现为虚弱,感到疲劳,常出虚汗,容易感冒。除了饮食上调养,还应适量多运动,因为运动对补气有作用。
阳虚体质:表现为手脚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容易发生腹泻,应该科学膳食,注意温补。
阴虚体质:表现为皮肤干燥,手脚心发热,脸潮红,眼睛干涩,口易渴,大便易干结。可多吃点鸭肉莲藕汤、百合、芝麻。
瘀血体质:表现为有黑眼圈、女性痛经,年龄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肤易出现瘀血斑点。适合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
湿热体质:表现为易生粉刺和暗疮,有口臭,小便黄。可适量吃冬瓜、西瓜、芥菜、黄瓜、苦瓜、通心菜。
气郁体质:表现为情绪低落,易失眠。可以喝玫瑰花茶、黄花菜鸡蛋汤、麦片牛奶。春分时节,郊游踏青很有效果。
痰湿体质:表现为人较肥胖,感觉肢体困重。该体质的人应多吃点冬瓜、萝卜、海藻、海带和薏米。
过敏体质:易起荨麻疹,易过敏,皮肤一抓就红。这种体质的人应该少吃海鲜与辛辣刺激之物,少饮白酒。
扩展资料
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
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
每个月份也有春夏秋冬,依据月相变化分为朔弦望晦,女性面临生理期的寒冬,男性也有月激素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军医科普:“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网-春天养肝好时节
五脏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 ”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四时四季养生 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养生之【春生】 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 ”木”,此季多风。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 ”春困”。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春天,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所以春天人容易困倦,常常睡到半夜就醒。这是因为肝阴不足。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阳气闭藏,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与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状态。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中医说,五脏里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春天一定不要郁闷,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春天由于气血向外走,肝血不足,应注意养肝,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笋。笋性寒、滑利耗气。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后更虚,易引发咳嗽、哮喘、咯血等病复发。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滋肾养肝;银耳,润肺生津、养阴柔肝;燕麦,益肝和脾,能补虚损、止虚汗、降血脂。还可喝一些菊花桑椹茶,此茶有疏风清热、平肝柔肝、养血益肾润肺作用。 一年四季养生之【夏长】 夏长,晚睡早起多运动,夏应心而养长。《黄帝内经》说:「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既然心对应的是夏天,夏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心为主。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上夏季属「 ”火”,因此,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晚入睡,早早起床,避开午间的炎热,还可选择用午睡来爱惜自己,使身体得到缓冲。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这是因为夏气和心气相通。夏天人容易烦躁发脾气,本来气血都到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忌怒。中医讲夏天应注意「 ”晚卧早起,无厌于日”,这里的「 ”晚”也不是无限度。以什么为限度呢?就是要跟着太阳走。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现在,很多人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在单位开、家里开、汽车里还开,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利于气血向外走,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夏季宜养心气。这时由于气温高,身体出汗多,心脏病患者本来就心气虚,出汗多则心气更虚。这时喝一点「 ”参脉饮”有助于心气的滋养。「 ”参脉饮”里面就三样药:党参、麦冬、五味子。党参是补气的,麦冬是清肺热的,五味子是收敛心气的,让你的汗别出那么多。夏天喝一点「 ”参麦饮”可以改善胸闷、气短、汗多的症状。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且时间应选择在早晨,以微出汗为度。 从夏应养心的角度说,最好运用气功调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因为出汗多,盐分损失也较多,要注意补充盐分。中医认为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年老体弱者应多吃消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慎食生冷。因为夏季外热则内寒,外实则内虚,过食生冷就容易闹肚子。 当然,老弱者在盛夏饮食也不能过于清淡。出汗多除了水和盐的流失外,还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锌也会随汗排出。所以,老弱者夏季应适当吃些紫菜汤,不仅能消暑热、补身体,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莲子粥,有滋阴养神、清热解暑之功效,还能治疗躁热失眠;用茯苓、糯米制成的阳春白雪糕是肠胃虚弱之人最好的补品;绿豆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 一年四季之养生之【秋收】 秋收,早睡早起敛神气,秋应肺而养收。《黄帝内经》说:「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既然肺对应的是秋天,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长时间睡眠后期,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肺气有宣发和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肺气与秋气相通。秋天要早卧早起。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气在外,晚上阳气归于内,早卧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向里贮藏的状态。秋天要注意保护肺,不宜过于悲伤,过悲伤肺。 《黄帝内经》在谈到秋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 ”养阴”。中医所说的「 ”阴”是指人体的津液、血液、 *** 等,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但因秋季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 ”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皱裂等。秋燥可损伤人体阴液,造成津液不足。因此秋天须注意养阴。 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秋天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此外,亦不要过劳。因为秋季的人精气内收,劳累过度也会损伤精气。 一年四季养生之【冬藏】 冬藏,早睡晚起保阳气,冬应肾而养藏。《黄帝内经》说:「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 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 *** 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所以冬季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 *** 积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一些。 结语 总之,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人的五脏与四季相对应,为什么脾没有可以对应的季节?
脾旺四季,一年四季当养脾更重要的是,今年“立春”在春节之前,从“立春”开始健脾,不仅可以在新年来临前调理好脾胃,更可以为接下来一整年的健康奠定基础。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其他脏腑的“后援”,意思是,人出生之后,任何器官组织的功能,都要借力脾气。相反,如果脾气不够强健,其他器官脏腑的功能也很难强健。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人的五脏与四季相对应,其中春对应肝,夏对应心,秋对应肺,冬对应肾,唯独脾没有可以对应的季节,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讲“脾不主时”,同时又强调“脾旺四时”,意思是脾在一年四季中,全程维持脏腑功能及整个生命活动,虽然不单独主一季,却时时刻刻地参与到任何一季之中。换句话说,健脾是一年四季都要做的事情,尤其在春天,因为春天有个特别喜欢“欺负”脾的肝在作乱。
既然要健脾,自然离不开健脾的药食。中医常用的健脾药有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它们分别针对脾气虚导致的消化力量弱、容易疲劳以及喝水不运化而喝了就尿。
但很多脾虚之人,没有严重到非吃药不可的程度,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就可以在生活中健脾。比如,很多食物就具有健脾功能:
健脾消滞,试试这杯药茶
原料:
1.炒麦芽:中医认为麦芽性味甘平,入脾、胃、肝经。未经炒制的生麦芽,有生发之性,能帮助虚弱的脾气生发,而经过炒制的炒麦芽,除去生发之性,还多了温性,不仅健脾还能化湿。
炒麦芽
2.橘皮:橘皮是中医常用的健脾理气药,脾虚之人因为“运化无力”更容易生湿。借陈皮运化燥湿之力,可以减少脾气运化时的负担,减少湿阻的可能。
3.鸡内金:有消食健胃之效,可以帮助脾胃分摊因过度饮食导致的运化压力,治疗因过量食用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物导致的食积。食积消解,脾胃的负担减轻,客观上就有了节约脾气的健脾效果。
鸡内金
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哪五行,又对应哪些季节,还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心——火——夏季——11-13点;
肝——木——春季——1-3点;
肺——金——秋季——3-5点;
肾——水——冬季——17-19点;
脾——土——长夏季—— 9-11点。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人体之精、之神均由五脏所主。
但在五脏之中,《黄帝内经》又尤为重视脾胃的特殊地位,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五脏的气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一病,则外而四肢,内而五脏,上而头面七窍,下而前后二阴无所不病;对于任何疾病,呵护脾胃都是最重要的一环,如外感发热性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应以清淡、少量饮食为主;对于内伤性疾病,应以观察胃气的状况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标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言“粥浆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等等;
在以脉象为主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上,脉象有无“胃气”是判断疾病严重与否、预后是否顺吉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从生理机制的运转,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重要思想,这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体五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行
参考资料:中国网-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