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健康课堂|夏季艾灸这4个穴位,养生效果好
夏天,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到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颈肩部最常见。此时可以用艾灸来调养身体。
夏季多雨多湿,湿邪困阻阳气,影响气血运行,会出现暑湿证等。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对于以上情况,首先建议不要一味贪凉,空调温度调到25摄氏度以上,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站起来适当活动身体,并适当按摩颈肩部。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散寒祛湿。
在夏季,艾灸可以起到很好保护阳气的作用,阳气不足的朋友可以试试艾灸。
温阳灸大椎祛湿
可灸这四个穴位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此穴能够达到温阳散寒的效果。另外,夏季多雨多湿,可常灸以下四个穴位来温胃祛湿。
取穴: 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两种灸法介绍
操作一: 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厘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操作二: 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以更好地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将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5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几个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肥城市卫生 健康 宣教中心
灸好这几个穴,健康常伴�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寒��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的易积成炎症。
而艾是纯阳之物,艾灸更是可以补充阳气、扶正驱邪。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可以将艾火的纯阳,与夏季的阳热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帮助打通经络,祛除湿寒,改善体质,恢复人体健康。
既然夏季艾灸好处这么多,那么有哪些穴位是效果比较好的呢?今天就推荐几个养生保健要穴,夏天经常艾灸这几个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驱寒除湿的功效。
中脘被誉为胃的“灵魂腧穴”,中医认为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效,能够调理各类胃部不适尤其对缓解胃痛和调理消化不良有比较好的效果。
长夏是养脾胃的好时节,夏季因体热贪凉常食一些寒凉食物,而对于阳气不足的人来说,天越暖,体内越寒,胃痛发作的也就越频繁、越严重。
因此夏季常艾灸中脘穴可以起到暖胃止痛、增强脾胃功能、保健养生的效果。
神阙又名脐中,素有“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之说。艾灸神阙又称为“脐疗”,脐疗,尤其是用隔姜灸做脐疗,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之效。常灸神阙穴有强壮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
人体先天的强弱与神阙穴密切相关,故神阙穴还是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的枢纽。
关元穴可调整肝脾肾三条阴经,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的作用。常灸关元穴,可以修补人体的元气和肾气,并能通调三焦,起到调经通下焦的功效,可调理泌尿、消化、肝胆等方面的疾病,如脾肾虚寒引起的泄泻,均可灸关元穴。
夏季艾灸关元穴尤其能增强体质,对全身衰弱、少气乏力、精神不振、下腹部虚寒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足三里穴是 “足阳明胃经”中的大穴、要穴,艾灸、施针或按摩足三里可调理脾胃,起到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扶正祛邪之效。
现代医学对足三里穴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并可调节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调节铜锌失调等。
因此足三里又被誉为“长寿穴”。常灸足三里,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防衰抗老、祛病延年。
现代人患高血脂的特别多,艾灸丰隆可以有效调理高血脂,尤其是体内痰湿很重的人,可多艾灸丰隆穴。丰隆既可以化有形之痰——即痰多咳嗽,也可以化无形之痰——即感觉嗓子有痰但是咳不出又咽不下。
夏季暑湿重,很多人都会有脾湿胃寒的现象,此时不妨艾灸中脘、足三里、丰隆三穴,坚持施灸,对脾胃调理和化痰除湿这方面有好的效果
艾灸十大养生穴详细介绍
艾灸安全可靠,是养生保健比较好的 方法 。 那么有哪些穴位适用于艾灸养生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10大保健养生必知穴位: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外缘一横指。
【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衰老、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肝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遗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盆腔炎、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眼疾、口腔疾病、耳鸣、耳聋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每次10到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前三天每日灸,后可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直接灸:在穴位涂抹凡士林,避免艾柱滚落,艾炷燃近皮肤或有灼痛感时移去,继续试第二壮,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
【功能】:固本培元、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证、不孕、身体虚弱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艾条点燃后对准神阙,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灸10到15分钟。
隔盐灸:将食盐放入脐中,填平脐孔,把艾柱放置在盐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有灼痛感或艾炷燃尽时立即更换艾炷,避免烫伤。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
【功能】: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能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外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艾灸疗法】
温和灸: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潮红、身体舒适为宜。每两日施灸1次。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功能】: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主治】: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目眩、耳鸣、座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恶心、烧心、嗳气、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对知觉迟钝患者或小儿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定位】: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与神阙穴前后相对,取一绳子过脐水平绕腹一周,与后正中线交点即为命门穴。
【功能】:对肾气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主治】: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汗不出、寒热疟、胃下垂、前列腺炎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
隔姜灸:生姜切片0.2-0.5cm厚,用针扎数孔,把姜片放在命门穴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有痛疼可提起姜片,反复进行。每次灸3-5壮,每日或隔日一次。
【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于后2/3交点上。
【功能】: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清热散风。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症、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炎、扁桃体炎、咽炎、咳嗽、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直接灸。直接灸每次3-7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若起水泡不必处理,2-3天后会结痂脱落。
【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
【功能】:解表清热、疏风散寒、息风止痉、安神益髓。
【主治】:扁桃体炎、咳嗽、气喘、热病、疟疾、咽炎、项强、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癫痫、精神病、血液病、中暑、霍乱、呕吐、黄疸、皮肤病及一切虚弱病症。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灸20分钟,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定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上。
【功能】:凉血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流行冒、发热、肺炎、扁桃体炎、痢疾、肩周炎、肘关节骨关节炎、咽喉炎、牙痛、睑腺炎、高血压病、乳腺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10到20分钟,患者感到舒适、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功能】:升发阳气。
【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泻痢不止、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脘腹胀满、疝气、肠炎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10到20分钟,患者感到舒适、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施灸者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和胃、调肝补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以皮肤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为度。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的常用穴讲解
《黄帝内经》提倡:夏天要养阳,秋天要潜阳,冬天要养阴。
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夏天吹空调,喝冰镇冷饮食物,熬夜...... 不仅没养阳,反而还消耗了大量的阳气;那么冬天我们要消耗的大量阳气哪儿来?!
如果秋天和冬天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继续养阴,不然肯定阴阳失衡! 因此,现代人在秋天一定要温补阳气,以备整个冬天的使用
艾灸核心点
1,秋天用艾灸温阳,用食物养阴;
2,艾灸时间缩短为每个穴位15-20分钟。
立秋艾灸培补元气4穴位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
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
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太白穴:
补充气血、美容养颜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
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关元穴:
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
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
《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不方便艾灸的可以每日围绕关元穴顺时针方向按摩。
气海穴:
扶正固本、培补元气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
”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怎么养阴?
有的人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湿透床单,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许多顾客很顾虑,如此出汗身体是否会虚脱?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浊物越来越多,脏腑逐渐恢复功能。
有的艾灸,觉得汗流的太多了,心里上会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怎么办呢?
实际上,这时我们在继续艾灸的同时,再增加2个止汗的穴位“合谷穴、复溜穴”,这样就安心了!
另外,艾灸疗法是先补充脏腑正气,艾灸到一定时间和数量后,脏腑元气充足,功能恢复,人体元气和艾的纯阳之火联合作用,使体内病邪(浊水、浊气)通过经络、血管、关节、皮肤毛孔,使体内的病邪之气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断地排出
艾灸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介绍
利用艾火长期温灸五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下面就详细介绍艾灸最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足三里、神阙、中脘。
关元穴: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 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
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
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法: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姜片等。
可以配中脘穴:
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易学易会。
最后介绍一下
中医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
中医认为,湿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一种病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湿邪就会侵犯人体,无论是外湿还是内湿,都会让人产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胀、嗜睡、犯困等症状,而艾灸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能够治疗湿邪带来的疾病。下面我们看看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可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5、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运动、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拒绝湿邪的入侵。
传递健康!传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