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称”凡高”,以下称“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人物生平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梵高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向日葵》
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于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完成的。近乎平面化中带着一种通灵的气质,鲜艳而不失庄重,传统而不失现代。强烈的硫磺色调和浅蓝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是激情和冷静的激烈冲撞产生的精神火花,而富有热情――生命罪域生活的巨大的期盼的强烈地倾注,整体画面把生命的产生、青春、老去和死亡表达简单透彻。精神的强烈表达和向日葵朝阳光合二为一。或装饰意味的、平铺的、疯狂的笔触,营造旋转运动着的错觉,彰显着生命的不羁和活力的膨胀和衰退。冲撞着心灵最深处的人的感动的情感本源,画中的向日葵动态各异,整体便显得热情而奔放,画面最前面还有几朵向日葵是那样的苍老甚至即将败落,表达了生命中总会绽放无限的光芒和最终都会慢慢枯萎、消失。这些向日葵的奔放与枯萎,正是表现出了梵高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他追求自由,渴望生活,追求最本真的东西,而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在单纯表现着向日葵自身的生命力而同时也影印出梵高本身热情的生命力,疯狂得表现了梵高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追求、生命的起伏和不幸。而梵高的《向日葵》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又有谁明白它背后的精神。他把他所有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全部转化至手上的画笔上来表达出自己心灵对自然与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