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脾养胃的方法

2024-08-30 12:31:32

通常情况下病急乱投医,老年人健别具一格脾胃的方式当务之急有饮食调理简洁、适当运动行行重行行、药物治疗桂子飘香。具体分析读书破万卷如下:

1.饮食调落笔妙天下理:如果经谈笑风生常食用辛辣臃肿刺激、肥厚聪慧油腻的食物布袋里老鸦,食物可能将门无犬子会堆积在体黑漆皮灯笼内无法被及憔悴时消化,容峰回路转易刺激脾胃富态丰腴,影响其正照人肝胆常功能。老伴君如伴虎年人可以适古木参天当调节饮食不亦乐乎结构,以清憔悴淡、易消化吟诵的饮食为主承前启后。

2.适当汉贼不两立运动:若赤胆忠心长期不运不朽之盛事动,脾胃富态丰腴运化不调消瘦,功能可出力不讨好能会失衡铁面无私,所以建碧血丹心议老年人快刀斩乱丝在身体条出力不讨好件允许的秀丽前提下适大方当运动,版版六十四如打太极友爱拳、散步富贵不能淫、慢跑等陡峭,可以提风清月朗高身体的优美免疫能力美满,促进脾得体胃功能的失望恢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老年脾胃虚弱怎么调养最靠谱

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人的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人体所需的气血与营养物质也就会不足。此时调养脾胃便尤为重要,老年人脾胃该如何调养呢?名老中医有良策!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对老年人来说,保持脾胃的正常健运,有其重要的意义。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内经》中就说到“夫年老则求于府”(府指脾胃),这意味着人到高年,肾气渐亏,先天之本既衰,须藉后天之源以滋养,方可益寿延年。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毕生精力专事脾胃的研究,着有《脾胃论》一书,为补土派的宗师,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诸病以脾胃而生”。故调理脾胃符合老年人生理的特点。

1.调理脾胃的意义

《脾胃论》指出“土为万物之母”“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又说:“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医林绳墨》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杂病源流犀烛》说:“脾为后天之本,信然也,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四脏指心肝肺肾)《慎斋遗书》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万物以土而生,亦以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以上各家的论点,都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因为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气的产生在于脾胃,胃气充足,才能滋养先天。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供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用。五脏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胃为十二经脉之源,水谷之海,胃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故“胃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因此必须胃气充和,才能使五脏生机安谧,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论。李东垣亦提出“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营养物质),周身四脏皆旺……外邪不能侮也”。以上说明脾胃健运,元气充足,内伤外感,皆能抵御,是防病保健的关键。

1)脏腑内伤

《内经》记载,男子到了40岁,女子到了35岁,即开始气血衰退。又说,男子到“八八”(64岁),女子“七七”(49岁),皆已肾气衰,天癸竭(天癸指肾精所衍化的物质)。因为气血之生化,有赖于肾气,亦即先天之气,又名元气,它是推动人体气化的原动力。脾胃的腐熟与运化(指消化与吸收),既赖于肾阳的温煦蒸腾,亦赖于肾阴的滋养濡润。肾阳煦之,脾胃的阳气才能旺盛,使脾气藉以鼓舞上升;肾阴滋之,脾胃的阴津才能充足,使胃气得以下降。可见脾胃的升降原动力,是来源于肾阴肾阳。《内经》对于肾气虚衰之年龄,虽只能作参考,但说明人到中年以后,肾气始衰,是会影响脾胃功能的。

此外,气机失调也是脏腑内伤的一种表现。脏腑学说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如此才能使营卫协调,五脏安和;但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肝气的疏泄、肺气的宣降、心火的下煦、肾水的上济等,这也是脏器的升降,但皆以脾胃为升降运动的枢纽,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内经》说:“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由于升降出入在各脏腑间,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因此脾胃功能失调,与其他的脏腑亦是息息相关的。反过来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同样影响到脾胃,但关键则在脾胃。

2)外感邪气

外感邪气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六淫之邪”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疫疠之气”是指某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邪气太甚时,病邪即侵犯人体,若不能及时予以消除,进而伤及脾胃,便发生疾病,如受寒后引起胃痛、腹泻,又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肠伤寒等病,都是外邪引发,老年人抵抗力弱,极易引起这类疾病。

3)饮食失节

人靠饮食以资养全身,但饮食入胃,须赖脾胃的运化才能化生精血,以供脏腑之需。老年人脾胃功能,有自然衰退的趋势,对饮食物的摄取,不如青壮年时旺盛,食多则无法消化吸收,纳少又不够营养,这就要知所调养。此外有偏食嗜好,如饮酒、浓茶或喜进生冷、炙熏、肥甘之物,尤其黄昏之后,多进油腻之品,日久必患消化不良等疾患,《内经》所谓“饮食不节,肠胃乃伤”即此之意。

4)七情刺激

中医学里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情志的过分刺激,都能影响脾胃的功能。如大怒之后,肝气横逆,引起肝木乘脾,发生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等症;思虑过度,气滞不畅,导致运化失常,发生纳呆、饱胀等症。人是有机整体,一脏气机不畅,都会互相影响,脾胃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故任何情志过激,都能影响脾胃功能。

5)劳逸失度

劳指劳伤,逸指过逸。中医学里的劳伤包括劳心、劳力和房劳三方面。劳心过度,暗耗心血,脾胃壅结,会产生心悸、失眠、纳呆、脘腹胀满等症。劳力过度,脏气耗损,体力暗亏,会产生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食不馨、消化不良等症。至于房事不节,元气戕伤,会产生神疲乏力、腰酸头晕、眼目昏花、食欲不振或脘胀便溏等症。房劳在生活中常被忽视,年老之人,肾气自然衰退,若房事不节,危害尤大,故特别提出,以期引起重视。

人体气血贵流不贵滞,正常适度的劳动,可促进气血循环,旺盛新陈代谢,促进脾胃消化吸收。若过于安逸,使气机壅滞,影响脾胃功能,有碍健康,出现精神不振、发胖臃肿、心悸乏力、脘胀纳呆等症。

以上举例,说明脾胃既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又是易受内外邪伤之脏,失调的原因虽多,其害则一。虽脾胃损伤,不限任何年龄,但老年人脾胃已衰,若不加保养,更易失调。

3.脾胃失调的危害性

在生命活动中,人身一切组织器官,都在不断地活动着,而其活动的能源,主要靠营养物质维持。水谷入胃,经胃消化后由脾吸收其中精微物质,并衍化为营、卫、气、血、津、液等不同性状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供生理活动需要,可见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假如脾胃损伤,元气不足,内不足以维持身心活动,外不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必致百病丛生,故李东垣说:“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

脾胃升降失调的后果,为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布散全身);后天之精,不能归藏(营养脏腑);饮食精气,无由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发生许多病症。临床上脾气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就出现神疲、纳少、食则脘胀、便溏、肢肿等症;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可发生便秘、腹胀、呃逆、呕吐等症。

脾胃有病,还可以上而波及心肺,下而涉及肝肾。如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营血大亏,则发生心病;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胃胀、肝气不疏),可致肝病;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不能输精于肺),肺失滋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土不制水则水泛(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而水肿),可致肾病。这都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

还须指出,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又是人体内部产生致病因子的一个场所。就痰湿来说(这里指内湿),痰的生成,是由食物经过消化所变成的津液(津液指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失去正常代谢、停积而成的。停积的主要原因,是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凝滞为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湿也是因为脾气不能运化水湿、水液代谢受阻、潴留而引起的湿气病,所以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这说明水湿痰饮为病,虽然和其他脏腑(肺、肾)有关,但关键还在于脾。痰湿为患,还可产生呕、咳、满、痛、肿、喘、悸、眩等八种证候,从痰湿的产生及其对人体危害之大,便可以看出脾胃在人体发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脾胃功能失调的危害性,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大。一些老人常见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心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便秘、贫血、萎缩性胃炎等,从中医病理分析,跟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尤其年老之人,元气本虚,倘无后天滋养,是难享天年的。

4.调理脾胃的原则

调理脾胃的原则,清代叶天士总结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脾)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燥土,得阴始安”,这就是临床上沿用至今的调理脾胃总则(得阳,指得到温热药,得阴,指得到凉润药)。

至于调理方法,应根据脾胃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去考虑。一般来说,药物调理,应重在益脾气、养胃阴,使中焦气机升降有序。但用药宜慎,补勿过腻,攻勿太过,寒勿过偏,热勿过燥,紧抓健运之机,谨防伤胃。在饮食上做到有节、卫生,如五味调和,饮食有时,寒热适宜,清淡熟软,凡辛热煎炙之品,均应少进。尚须适寒暖以防邪伤,调精神以疏肝理脾,常运动以助胃化食,防劳累以养脾气,处处维护胃气,使后天之本在健康长寿中起着重要功用。

清代着名养生家曹廷栋说:“老年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高度概括了补脾益胃对老年人的重要意义,其言简意深,可作为延年益寿的座右铭。

老年脾胃虚弱怎么调养最靠谱

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人的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人体所需的气血与营养物质也就会不足。此时调养脾胃便尤为重要,老年人脾胃该如何调养呢?名老中医有良策!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对老年人来说,保持脾胃的正常健运,有其重要的意义。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内经》中就说到“夫年老则求于府”(府指脾胃),这意味着人到高年,肾气渐亏,先天之本既衰,须藉后天之源以滋养,方可益寿延年。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毕生精力专事脾胃的研究,着有《脾胃论》一书,为补土派的宗师,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诸病以脾胃而生”。故调理脾胃符合老年人生理的特点。

1.调理脾胃的意义

《脾胃论》指出“土为万物之母”“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又说:“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医林绳墨》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杂病源流犀烛》说:“脾为后天之本,信然也,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四脏指心肝肺肾)《慎斋遗书》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万物以土而生,亦以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以上各家的论点,都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因为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气的产生在于脾胃,胃气充足,才能滋养先天。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供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用。五脏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胃为十二经脉之源,水谷之海,胃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故“胃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因此必须胃气充和,才能使五脏生机安谧,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论。李东垣亦提出“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营养物质),周身四脏皆旺……外邪不能侮也”。以上说明脾胃健运,元气充足,内伤外感,皆能抵御,是防病保健的关键。

1)脏腑内伤

《内经》记载,男子到了40岁,女子到了35岁,即开始气血衰退。又说,男子到“八八”(64岁),女子“七七”(49岁),皆已肾气衰,天癸竭(天癸指肾精所衍化的物质)。因为气血之生化,有赖于肾气,亦即先天之气,又名元气,它是推动人体气化的原动力。脾胃的腐熟与运化(指消化与吸收),既赖于肾阳的温煦蒸腾,亦赖于肾阴的滋养濡润。肾阳煦之,脾胃的阳气才能旺盛,使脾气藉以鼓舞上升;肾阴滋之,脾胃的阴津才能充足,使胃气得以下降。可见脾胃的升降原动力,是来源于肾阴肾阳。《内经》对于肾气虚衰之年龄,虽只能作参考,但说明人到中年以后,肾气始衰,是会影响脾胃功能的。

此外,气机失调也是脏腑内伤的一种表现。脏腑学说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如此才能使营卫协调,五脏安和;但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肝气的疏泄、肺气的宣降、心火的下煦、肾水的上济等,这也是脏器的升降,但皆以脾胃为升降运动的枢纽,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内经》说:“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由于升降出入在各脏腑间,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因此脾胃功能失调,与其他的脏腑亦是息息相关的。反过来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同样影响到脾胃,但关键则在脾胃。

2)外感邪气

外感邪气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六淫之邪”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疫疠之气”是指某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邪气太甚时,病邪即侵犯人体,若不能及时予以消除,进而伤及脾胃,便发生疾病,如受寒后引起胃痛、腹泻,又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肠伤寒等病,都是外邪引发,老年人抵抗力弱,极易引起这类疾病。

3)饮食失节

人靠饮食以资养全身,但饮食入胃,须赖脾胃的运化才能化生精血,以供脏腑之需。老年人脾胃功能,有自然衰退的趋势,对饮食物的摄取,不如青壮年时旺盛,食多则无法消化吸收,纳少又不够营养,这就要知所调养。此外有偏食嗜好,如饮酒、浓茶或喜进生冷、炙熏、肥甘之物,尤其黄昏之后,多进油腻之品,日久必患消化不良等疾患,《内经》所谓“饮食不节,肠胃乃伤”即此之意。

4)七情刺激

中医学里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情志的过分刺激,都能影响脾胃的功能。如大怒之后,肝气横逆,引起肝木乘脾,发生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等症;思虑过度,气滞不畅,导致运化失常,发生纳呆、饱胀等症。人是有机整体,一脏气机不畅,都会互相影响,脾胃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故任何情志过激,都能影响脾胃功能。

5)劳逸失度

劳指劳伤,逸指过逸。中医学里的劳伤包括劳心、劳力和房劳三方面。劳心过度,暗耗心血,脾胃壅结,会产生心悸、失眠、纳呆、脘腹胀满等症。劳力过度,脏气耗损,体力暗亏,会产生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食不馨、消化不良等症。至于房事不节,元气戕伤,会产生神疲乏力、腰酸头晕、眼目昏花、食欲不振或脘胀便溏等症。房劳在生活中常被忽视,年老之人,肾气自然衰退,若房事不节,危害尤大,故特别提出,以期引起重视。

人体气血贵流不贵滞,正常适度的劳动,可促进气血循环,旺盛新陈代谢,促进脾胃消化吸收。若过于安逸,使气机壅滞,影响脾胃功能,有碍健康,出现精神不振、发胖臃肿、心悸乏力、脘胀纳呆等症。

以上举例,说明脾胃既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又是易受内外邪伤之脏,失调的原因虽多,其害则一。虽脾胃损伤,不限任何年龄,但老年人脾胃已衰,若不加保养,更易失调。

3.脾胃失调的危害性

在生命活动中,人身一切组织器官,都在不断地活动着,而其活动的能源,主要靠营养物质维持。水谷入胃,经胃消化后由脾吸收其中精微物质,并衍化为营、卫、气、血、津、液等不同性状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供生理活动需要,可见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假如脾胃损伤,元气不足,内不足以维持身心活动,外不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必致百病丛生,故李东垣说:“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

脾胃升降失调的后果,为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布散全身);后天之精,不能归藏(营养脏腑);饮食精气,无由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发生许多病症。临床上脾气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就出现神疲、纳少、食则脘胀、便溏、肢肿等症;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可发生便秘、腹胀、呃逆、呕吐等症。

脾胃有病,还可以上而波及心肺,下而涉及肝肾。如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营血大亏,则发生心病;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胃胀、肝气不疏),可致肝病;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不能输精于肺),肺失滋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土不制水则水泛(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而水肿),可致肾病。这都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

还须指出,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又是人体内部产生致病因子的一个场所。就痰湿来说(这里指内湿),痰的生成,是由食物经过消化所变成的津液(津液指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失去正常代谢、停积而成的。停积的主要原因,是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凝滞为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湿也是因为脾气不能运化水湿、水液代谢受阻、潴留而引起的湿气病,所以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这说明水湿痰饮为病,虽然和其他脏腑(肺、肾)有关,但关键还在于脾。痰湿为患,还可产生呕、咳、满、痛、肿、喘、悸、眩等八种证候,从痰湿的产生及其对人体危害之大,便可以看出脾胃在人体发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脾胃功能失调的危害性,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大。一些老人常见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心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便秘、贫血、萎缩性胃炎等,从中医病理分析,跟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尤其年老之人,元气本虚,倘无后天滋养,是难享天年的。

4.调理脾胃的原则

调理脾胃的原则,清代叶天士总结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脾)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燥土,得阴始安”,这就是临床上沿用至今的调理脾胃总则(得阳,指得到温热药,得阴,指得到凉润药)。

至于调理方法,应根据脾胃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去考虑。一般来说,药物调理,应重在益脾气、养胃阴,使中焦气机升降有序。但用药宜慎,补勿过腻,攻勿太过,寒勿过偏,热勿过燥,紧抓健运之机,谨防伤胃。在饮食上做到有节、卫生,如五味调和,饮食有时,寒热适宜,清淡熟软,凡辛热煎炙之品,均应少进。尚须适寒暖以防邪伤,调精神以疏肝理脾,常运动以助胃化食,防劳累以养脾气,处处维护胃气,使后天之本在健康长寿中起着重要功用。

清代着名养生家曹廷栋说:“老年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高度概括了补脾益胃对老年人的重要意义,其言简意深,可作为延年益寿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