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有一套押韵的四字口诀: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
所谓行如风,并不是有凌波微步,来去无影踪,而是对走路时脚步与目光的规定,看看,像不像风。
进入寺院,出家人走路,千记万记,不得踩踏到佛殿与塔的影子。道理很简单,佛殿是佛与菩萨罗汉这些大咖的办公室,塔是高僧百年后遗骨与灵魂的所在,岂可随意下脚。
进入佛殿,其实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左门进右门出,顺时针行走。在廊下行走时,不得走在中间,更不能谈笑风生或者哼着小曲。见到篱笆,不得跨过,见到围墙,即便会飞,也不许飞围墙,你得老老实实地绕着围墙根走。
即便穿着木板拖鞋,经过师长的住处,先得端庄大气,但不许发出一点声音。
目光要直视前方的道路,不得踩死蚂蚁或者任何虫子,花花草草当然也是。
行如风,大概是行走时要像微风拂面,你明明在,似乎又不在。
坐如钟,可不只是腰板笔挺,还要沉默,不许打闹玩笑。坐床上比较麻烦,坐之前,先拿眼睛估算一下,如果腿脚短小的,一坐,脚沾不到地的,那就不许坐。而且不得坐师长的床,也不得与师长一起坐在同一张床上。师长没坐下,不许坐。门槛不许坐。
站如松,也不是做一棵傻乎乎的松树。你不许站在师傅身前,也不许站在师傅身后,更不许站在师傅的高处或者上风侧。离师傅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毛估估在七尺左右最合适,七尺约等于两米三十三。
原句
“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意思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像弓一样绷直身体。出处:葛晨虹《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这句话是用来说明人各种动作的正确姿势,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只有保持正确的姿势,身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