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尾巴有红血丝用什么药,为什么鱼尾巴有红血丝

2024-08-21 18:51:16

鱼尾巴有红血丝可以用呋喃西林浸洗治疗。通常有红血丝是不需要用药的,这种情况多是受到刺激所致,用药起不到太好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想要治疗的话,首先要稳定水温,保持温度恒定,同时还要及时换水,改善水体环境,另外还可以适当加盐,但浓度不要太高,通常不超过千分之五。

1、水质太差:长期不换水会导致水质恶化,水质太差就会刺激到鱼儿,从而让鱼尾巴上产生红血丝。这种情况需要定期换水改善水质,同时还要加强过滤,让水体逐渐变好起来,这样鱼儿的情况也就会慢慢恢复了。

2、水温波动:鱼类是变温动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比较弱,所以一旦温度有变化,对鱼儿也会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导致它尾巴上有红血丝。所以平时也要注意保温,温度要保持恒定,鱼儿才能健康生长。

3、寄生虫:如果鱼尾部感染了寄生虫,也会产生红血丝。这种寄生虫叫嗜子宫线虫,可以通过摩擦感染,所以要尽快将鱼儿隔离,同时还要用打虫药物来治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金鱼的尾上有好多血丝,是什么病?如何治?

是的,这就是观赏鱼的自愈能力。

金鱼的尾巴上有血丝,是怎么了,怎么治

鱼得了出血性病,也叫赤皮病。可用1%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为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背鳍或全部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也被破坏,呈破烂的纸扇状(又称蛀鳍);有时病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现块状红斑,有时也充血发炎。在鳞片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往往长有水霉。

此病流行区域比较广,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出血症并发。当鱼体受伤时,致病菌乘机侵入鱼体,容易发生此病。当冬季水温极低时,鱼体皮肤也会因冻伤而发生此病。可用1%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或百万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也可能是得了腐皮病,治疗方法同上。其次还有出血病。水质不适,可以重新换水,水最好是弱酸性软水,碱性大的水不行的。出血病,可以用1%的盐水浸泡,或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扩展资料:

金鱼和鲫鱼在分类学上同属于一种(Carassiusauratus)

金鱼起源于中国,也称“金鲫鱼”,近似鲤鱼(Cyprinuscarpio)但它没有口须,是由鲫鱼进化而成的观赏鱼类。金鱼的品种很多,颜色有红、橙、紫、蓝、墨、银白、五花等,分为文种、草种、龙种、蛋种四大品系。在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金鱼已陪伴着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是世界观赏鱼史上最早的品种。金鱼易于饲养,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一般都是金,形态优美。金鱼能美化环境,很受人们的喜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观赏鱼。中国的金鱼主要是在鲫鱼上发展而来。而彩色鲤鱼传到日本后得到很大重视。

在一代代金鱼养殖者的努力下,中国金鱼至今仍向世人演绎着动静之间美的传奇。金鱼在我国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买上两条金鱼供着,寓意在来年金玉满堂、年年有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鱼

鱼尾的红血丝是怎么回事?

鱼尾有红血丝一般是以下几个原因:

新水刺激:鱼无法适应新添加水的环境。

水质过老:太长时间没有更换鱼缸内的水。

温差和环境改变。

原因:鱼尾有红血丝一般都是由以上原因导致的细菌感染。

解决方法:

给鱼缸全面消毒杀菌。可以按照100千克的水中放呋喃西林粉0.2克的标准,浸洗金鱼缸。

按照100千克水中放痢特灵3-5片的标准,给金鱼药浴30分钟左右;又或者按照100千克水中放土霉素5-8片,全面的浸洗鱼缸,得到杀菌消毒目的。

低浓度的高锰酸钾加食盐溶液浸洗消毒。

金鱼尾巴上有红血丝能自愈吗,怎么治疗

金鱼尾巴上出现红血丝可能是由于三种情况引起的:感染、损伤和压力。

1.感染:感染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红血丝可能是出于病菌感染等原因。如果确信是感染引起,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建议使用青霉素或其他药物。

2.损伤:如果鱼的尾巴是用搭跋等切伤的,则出现红血丝可能是由于切伤。应确保水的质量和温度,以帮助鱼体修复伤口。

3.压力:另一种原因是饲养条件问题,如水温不稳定或过度饲养。如果底部有过多的废料,也可能会对鱼体造成影响。通过调整水质并增设氧气泵,来防止压力引起的问题。

在治疗前,需要根据红血丝出现的原因进行判断。如果是由于感染等问题引起,则应该及早治疗。如果是因为鱼自己摩擦或其他原因受到伤害,可以给予一些时间自愈。饲主应该通过适当的饲养措施来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比如保持稳定的水温和水质,定期换水,避免鱼之间的攻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