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是什么意思

2024-02-29 00:00:00

虚伪,汉语词汇。拼音:xū wěi,指虚假不真实,现代社会中多用来评价个人道德行为。

示例

《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汉书·师丹传》:“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寖以成俗,唯有尤泽铭之其哉。”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评曰》: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朱子语类》卷九七:“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十分真实,恁地便是诚;若有八九分恁地,有一分不恁地,便是夹杂些虚伪在内,便是不诚。”

明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说得确实,重重有赏。倘有虚伪隐瞒,我知道了,致你死地 。

鲁迅《彷徨》:“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他觉得这样的败退,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浅薄虚伪,而是因为他的本领出众。

反义词

真诚、真实、真挚、诚挚、事实、诚恳、忠实、笃实、老实、天真、真正、诚实

近义词

虚假、做作、狡诈、矫饰、伪善、子虚、作假、卖弄、造作、权诈、演叨、荒谬

虚伪改变行为

利用虚伪改变行为。当虚伪达到最大程度时,大多数人选择直接方法减少认知不协调,改变行为。当虚伪没有达到最大程度时,大多数人选择间接方法减少认知不协调从而改变行为。

当认知不协调引起人们虚伪的感觉时,行为会往好的方面改变。研究者( Aronson,Fried&Stone,1991)推测在这种条件下,产生虚伪感的个体会经历强烈的认知不协调。而且这种虚伪的感觉非常强烈,以至于采取间接方法(如使自己分心,或者通过想象提高自我感觉,又或者进行其他受赞扬的正面行为)都不能减少个体的不协调感。只有使用直接方法消除所说与所做之间的矛盾,才能减少认知上的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