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暗喻了什么

2024-02-29 00:00:00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属于古文体的五言诗,是汉乐府诗发展史中的巅峰之作。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用五言叙事的方式讲诉了东汉时期关于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后,虽然两人感情伉俪情深,但因不受婆婆待见而被迫分离,一个回到娘家后不想再嫁,一个不想再娶,双双自杀的一场婚姻悲剧故事。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表面上都知道是由于刘兰芝和焦母婆媳关系不和谐导致的。

故事中塑造的焦母是一个蛮横、刁钻、刻薄的人,而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理且才貌双全的人,这样不同性格的两个人在产生摩擦的背后,蕴藏了什么秘密呢?

这场悲剧不仅与人文的因素有关,也与社会背景有关。在当时正是奴隶社会的封建制,地主阶级的统治已进入兴盛时期,封建家长制走进千家万户。而且当时推行的是儒家思想,这种儒家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下:

女人以传宗接代为首要

男权掌握的时代。为了达到对女性的掌控,是不允许女子有思想的,且以传宗接代为首要,接着就是替丈夫行孝,侍奉公婆。而刘兰芝婚后两三年,由于丈夫都江府做小吏,不经常在家,她们聚少离多,不仅没有怀孕,还是个有才学、有思想的人,这导致婆婆暗暗对她产生不待见,也是蕴藏其中的一个秘密因素。

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

那时对女子要求是三从四德。三从就是指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了从子,没有说话做主的权利,而且公婆地位远超自己父母地位。四德中其中最厉害的一条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意思是说女子没有文化才算有德行,有文化就是无德的表现。而刘兰芝是一个才艺双修的人,有诗文为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意思是说:“刘兰芝十三岁时就能织出很好的布匹,到了十四岁时就能裁剪做出漂亮的衣服,十五岁时已经能熟练箜篌弹奏美妙的曲子,十六岁时饱读诗书。”由此可见她算是一个天赋聪明有才艺的才女。她的才学,虽然让丈夫对她疼爱有加,下人也对她很尊敬,就连小姑也很喜欢她,但却暗暗惹怒了焦母,认为刘兰芝是迷惑众人、是无德的表现。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家中人心倾向于儿媳妇,焦母的当家权力不保,于是焦母看不惯她的聪明,也看惯一个文化女子从内而外散发的与众不同的气质。所以,有才艺也是奠定和贯穿全诗悲剧色彩所隐匿的因素之一。

孔雀东南飞原文节选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