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觉得范爱农可恶

2024-02-29 00:00:00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范爱农,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浙江绍兴黄甫庄人,生于1883年,比鲁迅小两岁。父亲是个“绍兴师爷”,在他三岁时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寄居在叔叔家,经常被婶婶羞辱嘲骂,母亲不堪其辱,在他五岁的除夕夜吞金自杀了。范爱农兄妹跟着祖母艰辛长大,1905年,徐锡麟和秋瑾在绍兴开办大通师范学堂,22岁的范爱农前去报考,并被录取。范爱农勤奋学习,成绩优良,深得徐锡麟青睐。同年年底,范爱农跟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鲁迅前去迎接,两人就此相识。

1907年,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失败被杀,范爱农作为同党被清廷取消留学费用,无奈回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躲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还曾被清廷派人抓捕,幸免。1909年,鲁迅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书,第二年,在一次同乡聚会上,他们再次相聚。两个落魄的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范爱农经常来鲁迅家里喝酒谈天,日子越过越紧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被任命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请范爱农为监学,范爱农“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据当时一位学生回忆,鲁迅“温良敦厚,给人一种敬而爱之的感觉”,范爱农“一年到头穿着一身学生装,一双布底鞋,留着一个平顶头,衣着非常单纯,像一个穷学生,教书时态度严峻,对学生尤其严肃,总是成天闭着嘴,没有一丝笑容。”

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一个黑暗的社会也呈现在眼前。

鲁迅、范爱农一直从事的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打响,满清终于落下帷幕,民国会好一些么?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范爱农当时对革命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