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国救赵的历史人物是谁

2024-02-29 00:00:00

围魏救赵讲的是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孙膑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

围魏救赵,间接解围

齐国等赵国大伤元气、魏军也是精疲力尽之际出兵了,但是,齐军并没有奔赴邯郸前线,而是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

齐军军师孙膑心里清楚,即便是经过长期消耗的魏军,仍然有很强的战斗力,如果直接去邯郸,很有可能要费很多周折。

于是,齐军趁魏军精锐在邯郸之际,派遣大军直接攻打防守空虚的魏国都城大梁。

在齐军的猛攻下,魏王赶紧派人让庞涓回援大梁。这样,赵国的危机宣告解除,齐军达到了围魏救赵的目的。

半途截击,重创敌军

魏军撤离赵国的那一刻,齐军已经完成了救援赵国的使命。可是,回师后的魏军,会轻易放过在关键时刻使绊子的齐国吗?很明显,如果魏军没有得到重创,接下来很可能进攻齐国。

于是,当魏军急匆匆返回大梁时,齐军早就以逸待劳埋伏在桂陵地区,趁着魏军进一步疲惫后,突然对其发动了进攻,魏军损失惨重。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战略思想方面,孙膑强调“必攻不守”。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够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方面,孙膑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