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鱼就成为记忆力低下的象征。人类对鱼最大的误解就是它的记忆只有7秒。但事实上,当我们与鱼四目相对时,它会用眼睛诉说它的一生。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
“在中国鱼的记忆是七秒,而在国外它的记忆只有三秒。”这无疑是一个欺骗了全世界的大谣言。
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们就对金鱼的记忆力进行研究。科学家们用一个装有若干条鱼的鱼缸进行实验,从一端发射出一道类似于闪电的亮光,紧接着在另一端对金鱼进行电击刺激。
经过不断的训练,金鱼适应了“见光即被电击”的反应。当它们形成条件反射后,再看到一道光亮就会迅速躲避到浴缸的另一侧。
这也就说明了金鱼记住了这个刺激循环,在一个月后重新进行实验,实验的鱼苗都记住了“光=躲避”的行为模式。
当然除了电击刺激外,科学家还利用食物来研究鱼类的?记忆?。而这个实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当我们接近观赏鱼池时,鱼就会迅速游过来,用吐泡泡的方式吸引路过的人,试图获取食物。
?一位网友也曾表示,家里养的小鱼一直是他喂养的。当家里的其他人靠近鱼缸时,鱼无动于衷,而当他过去时候鱼会一窝蜂向他涌去。所以说,鱼不仅有记忆还会认人。
前不久新西兰Otago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表明斑马鱼的表观记忆,通过保存DNA甲基化的方式不间断地传递给下一代。换而言之,鱼的记忆可以代代相传。
?具体表现在于,后代可以对亲本或者是几代以前的祖先经历的事件、刺激做出反应。自身虽未经历的事情,也会出现记忆并作出反应。
这类记忆大多数是亲代对环境条件,特别是在不利环境因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为了尽早适应周围环境,帮助后代更好地存活下去。
鱼的一生藏在它的眼睛里
树木经历时间的变迁会留下一道又一道的年轮,而鱼也会在经历之后留下“档案”藏在鱼眼的晶体里。
美国科学家在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淡水鱼的眼球晶状体,研究发现了这条鱼的生活史和它这一路上的“食谱”。
??鱼的?眼?球晶体会根据鱼的一生分层生长,当新的一层生长时候,会记录鱼栖息地的化学特征,并能推论出它在每个栖息地点的饮食情况,这就是鱼本身为我们保留下它的第一手日?志?。
为了更好地研究鱼类的生长,研究员们就像剥一颗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取出晶体,直至最后的一个小球,这也就是鱼眼睛最初发育的核心部位。之后通过分析?稳?点同位素,追踪物种起源和迁徙模式。
既然鱼的眼睛里藏着过往,那么吃掉鱼眼睛会对人的眼睛有帮助吗?
从小到大的饭桌上,大人们都会说一句“多吃鱼”,而且吃每一个部位都有不同的讲究。比如吃鱼头补脑、变得更聪明,吃鱼眼睛会让眼睛更亮。在这些神奇功效的推动下,鱼一度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佳品”。
??但也有人提出鱼头含汞,甚至说鱼除了肉之外全身赛砒霜。所以我们究竟该怎么吃?
虽然补脑或者提高智商这些都属于伪命题,智商大体上还是和先天遗传、后天努力有关。
科学家为了了解这背后的真相,在江苏的金坛市召集了541位9岁至11岁的中国学生为样本,测量了孩子的智力,调查了它们在过去一个月里吃鱼的次数和睡眠质量。
结果是每周至少吃两次鱼的孩子比那些“有时”吃的孩子IQ高出3.3,比“不吃”或者“少吃”的孩子平均IQ高出4.8。另外鱼类的摄入也能改善孩子的智力问题从而提高智商。
?想吃鱼头可以,补充营养也是佳品,但真正通过吃鱼头长变聪明,只能说一句很难。中国人讲究“以形补形”,比如吃心补心、吃肾补肾。
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所以选择一条正规养殖,正规捕捞,通过检验检疫?标注?的鱼,无需担心含重金属问题。
至于吃鱼眼睛明目这更是子虚乌有的,鱼眼的晶状体与人类并不相同。它是一个人球体,并且无法进行拉伸挤压,再加上水里的透明度差,鱼类只能分辨1-2米的物体。
放在人身上,这就算是个近视眼,况且鱼眼口感并不佳,还是多吃点肉吧。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
不是所有鱼记忆都是7秒。有的鱼记忆更长一些,不少鱼能学会走迷宫,辨认其他鱼,还能记住什么样的鱼是比自己强大的竞争者。
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扩展资料:
鱼是大部分是冷血动物,极少数为温血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现存鱼类可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软骨鱼类(如鲨鱼等)和硬骨鱼类(线状鳍和波状鳍的鱼类)。这两种族群的鱼类都首先出泥盆纪早期。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种,给以名称,通常所说的“鱼”包括水中的所有动物,因而把许多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均冠以鱼名,把鲸、海豹、大鲵(娃娃鱼)、乌贼、鱿鱼、章鱼、海星、海蜇、海绵、文昌鱼等与鱼类混为一谈。
鱼的听力很好。科学家发现,尽管很多鱼外部没有长耳朵,可将声波传到内耳里充满液体的管状结构。这些管道里有特殊的细毛,它们可以将声音的脉冲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和化学反应传到鱼的脑子,进行处理。
参考资料:鱼-百度百科 记忆力-百度百科
鱼记忆七秒怎么来的
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是根据科学依据得到的,而是来源于网络中的一句流行语,表示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后就会遗忘,不会记得之前发生的事情,因此在狭小的鱼缸里,也不会无聊,体现出孤单和悲伤,但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鱼的记忆不止7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化学开始介入神经生物学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研究金鱼的记忆能力了。196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用金鱼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金鱼放在一个很长的鱼缸里,然后在鱼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20秒后,再在鱼缸射出亮光的一端释放电击。
很快,金鱼就对电击形成了记忆,当它们看到光的时候,不等电击释放到水里就会迅速游到鱼缸的另一头,以躲避电击。设计实验的科学家们发现,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这些金鱼可以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一直记住躲避电击的技巧。
鱼类的生活习性
栖息习性:鱼类栖息在水中,根据不同种类和生长环境,鱼类栖息的水域深度、温度和盐度等也有所不同。
食性: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们的食物习性也会因水温变化而变化。有些鱼类是杂食性的,既吃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有些则是肉食性的,以小型动物为食;有些则是素食性的,以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为食。
繁殖习性:不同种类的鱼类繁殖习性各不相同。有些鱼类在水中产卵,有些则在沙砾或水草丛中产卵;有些鱼类会经历卵胎生,即将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幼鱼后再产出。
群体习性:许多鱼类喜欢成群游动,这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协作寻找食物、躲避捕食者以及繁殖。
鱼真的只有七秒钟的记忆吗
鱼不是只有七秒钟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鱼的记忆只有七秒这句话,但是根据科学实验证明,鱼的记忆可不是只有七秒钟的。我们所见到的鱼类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在五亿多年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都是从鱼类形态进化形成的。
科学家们用金鱼做实验,经过研究证明,只要鱼类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合理训练,这些鱼的记忆和习惯就会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形成条件反射,而且有的鱼的记忆还会遗传下来,比如拥有长条状花纹的斑马鱼,这种鱼的记忆能够保留在自己的DNA中,遗传给下一代。鱼的脑子是小了点,但是人家也不是健忘,这也许就是你钓鱼的时候,人家鱼儿不上钩的原因吧。
鱼的生活习性
鱼在水下四处游动,是靠鳃呼吸的,主要目的是觅食。它们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不同季节的水温变化都会影响鱼的活动范围。当天气闷热、气压低的时候,鱼就会厌食;当水温适宜、氧气充足时,鱼会更活跃,会积极觅食。鱼以小鱼虾、浮游生物、植物种子、昆虫等为食。
大部分鱼要么在淡水中生活,要么在海水中生活,但有不到10%的洄游鱼在淡水和海洋两种环境中来回迁徙。在海洋中生长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称之为溯河洄游,如中华鲟;在淡水中生长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称之为降河洄游,如花鳗鲡。如果肥育和繁殖的迁徙发生在河湖之间,就称之为半洄游性鱼类,一般是在湖泊中肥育,在河流中产卵,如四大家鱼。
鱼的记忆力真的只有七秒吗
鱼的记忆不止七秒。
早在1965年,来自美国的科学家们就对金鱼的记忆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首先从鱼缸的一端发射出一道亮光,紧接着在这一端对金鱼进行电击刺激。
如此反复训练多次,很快,金鱼就记住了“光—电击”这个刺激循环。当再次有光射出时,金鱼就会迅速逃离到鱼缸的另一边。研究人员发现金鱼可以在长达1个月里记住“光—躲避”的行为模式。
除了金鱼,研究人员还通过“光-食物”的刺激方式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上发现类似的结果。不仅如此,后续还有科学家观察到饲养的鱼类对进食刺激能够保持长达几年的记忆。
鱼类生活特点
1、生活在水中:几乎所有的鱼类都生活在水中,虽然有部分鱼可以脱离水体一段时间,但通常不会太久。
2、用鳃呼吸:鱼类基本上都是用鳃呼吸的,它们的鱼鳃中有鳃丝,上面密布着血管,当水体流过的时候,可以完成气体交换。
3、鱼鳍和鱼鳞:由于鱼生活在水中,所以体形和陆地生物不同,它们没有四肢,但有鱼鳍,鱼鳍可以让它们更好的游动。而且大部分鱼类还有鱼鳞,这种特有的皮肤衍生物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