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遗事是谁写的

2024-02-29 00:00:00

意大利遗事,为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集。故事内容或是社会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或是宫廷贵族之间因男女私情而引发的阴谋与伊杀。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压倒一切的情欲与由此产生的暴烈行动。司汤达企图以此表现他所喜爱的“意大利的热情性格”和他对“力”的崇拜,用来对照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利益关系窒息了人身上自然的感情这个现实。

司汤达(1783—1842),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和文艺评论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所收的《瓦尼娜·瓦尼尼》等八篇中短篇小说是司汤达根据在意大利发现的一些手写本故事编写的。故事内容或是社会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或是宫廷贵族之间因男女私情而引发的阴谋与伊杀。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压倒一切的情欲与由此产生的暴烈行动。司汤达企图以此表现他所喜爱的“意大利的热情性格”和他对“力”的崇拜,用来对照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利益关系窒息了人身上自然的感情这个现实。

灵感来源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所收的《瓦尼娜·瓦尼尼》等八篇中短篇小说是司汤达根据在意大利发现的一些手写本故事编写的。

作者信息

司汤达(1783—1842),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和文艺评论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 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个人生活

司汤达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敌视1789年革命。司汤达生活在冰火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中,深受父亲和姨母的压制和束缚,从小就憎恶自己的家庭。他只敬爱自己的外祖父,这个年老的医生是启蒙思想的信仰者,在法国大革命前曾到菲尔奈去拜见伏尔泰。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司汤达从小就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爱好和对文学的兴趣,他很早就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作品,对卢梭尤为崇敬,把他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

人物影响

司汤达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司汤达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不仅在于他创作上的成就,更在于他的创作思想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司汤达在19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了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同时以其卓越的反映时代的杰作,在当时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文艺斗争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对于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也具有重要价值。

因为《红与黑》《拉辛与莎士比亚》等作品的深远影响,司汤达在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创造过作品最差销售记录的作家--《论爱情》在十一年间只售出了七本。直到20世纪,他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21世纪,法国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他的"司汤达学",还创办了季刊《司汤达俱乐部》。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关于他的研究机构和群体也在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