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博士(Ludwig Lazarus Zamenhof)于1887年创立的一种语言,旨在消除国际交往中的语言障碍,令全世界各个种族肤色的人民都能在同一个人类大家庭里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共处。世界语已经成为了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辅助语,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世界语组织和世界语者。
世界语言究竟起源于哪里
巴别神系统治的时代:人类建造通天塔的场景
与活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相比,上古语言学研究始终处于缓慢爬行的状态。这是因为,鉴于政治、文化、文字、地理等因素的剧烈影响,跟稳定的基因相比,语言始终是变数最大的领域。语言变化的速度犹如闪电,令所有的语言学家束手无策。
《圣经·旧约》中关于巴别塔(Tower of Babel)的叙述,构成了一种苦涩的象征——上帝担忧人类建造巴别塔的野心和力量,于是变乱他们的语言,让其无法彼此沟通,最终放弃建塔计划,一哄而散。而这则寓言有一个更古老的中国版该版本的原型来自西亚,参见本书第六章。。帝俊(一说黄帝)手下有两名祭司(一说为次级神祇),分别叫作重和黎,各自执掌大地与天空。当时,神圣天空和世俗大地之间设有天梯,神与人可以凭借这种天梯自由上下,展开超越空间的旅行和交往。但因上帝失望于人民的道德沦丧,重和黎奉命将大地与天空的距离加宽,彻底拆毁天梯,人就此丧失了往返神性空间的垂直通道。跟苏美尔-阿卡德的巴别塔事变相比,这是一个更为严重的事件,它不仅阻止了人与人的交往,更切断了人与神的精神纽带。人与神的距离变得无限遥远。
此寓言向世人解释了古代祭司通灵能力下降的原因。就祭司这一职业而言,重和黎都是失败者。正是在祂们任职期间,发生了“天—地—人”多重断裂的灾难。人类从此脱离神的世界,转向平庸的现世生活,这预示了华夏叙事的重大转型——从神学政治走向世俗政治,从神话叙事走向历史叙事,从神性对话走向俗务交易。大祭司从通灵时代悄然告退,求助于筊卜、龟卜或筮卜,沦为一群低级的兆象解释者。
然而,这寓言也暗示了另一个事实:在6.5万年前,即走出非洲之前,人类可能已经拥有一种原始的世界语,而世界语言的分布形态,应当跟DNA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在DNA的演变中,现代非洲人的基因多样性和表达多样性,都远胜于欧洲白人。后者只是7万年前迁离非洲的一个小族群的后裔而已。语言学家发现,一种语言跟它1000年前的始祖语言相比,有86%是同源词,这个数据意味着,语言在其变异的进程中,仍然具有内在稳定的主体架构,它能够减缓时间腐蚀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