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的形成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最大值时,它就达到饱和。温度越高,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就越多。如果在一定温度下,靠近地面的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大于饱和水蒸气,多余的水蒸气就会凝结。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的小尘埃粒子结合,并且水分子本身彼此结合时,它们将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即雾。空气中的水蒸气超过饱和,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由于温度下降,这也是秋冬季早晨多雾的原因。
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的温度相对较高,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水蒸气。但是到了晚上,温度下降,空气中保持水蒸气的能力下降。因此,一些水蒸气会凝结成雾。尤其是秋冬两季,由于夜间较长,地面散热比夏季快,导致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从午夜晚些时候到早晨,靠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容易达到饱和,并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秋季和冬季,早上的温度最低,雾最浓。
雾霾是怎么形成的:由于经济需求,工业发展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霾天气主要发生在盆地或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最大的原因是大气压力低,空气不流动。不流动的空气使空气中的小颗粒聚集并漂浮在空气中。
在一些地面灰尘多、空气湿度低的地方,地面上的人和车辆会激起灰尘。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源,因此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的一个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厂产生的排放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冬季取暖需要煤,煤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碳。
雾和霾
雾和霾是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判识为霾;相对湿度大于95%时,判识为雾;相对湿度为80%至95%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进一步判识。
还有其他指标可以进一步区分雾和霾。从粒子的直径大小上来看,雾是小水滴,它的直径相对较大,在5到100微米之间;而霾粒子的直径就相对要小,在0.001到10微米之间。
从外观上看,因为雾粒子的直径大,对可见光的散射没有太多的选择性,因此雾基本上是呈乳白色的;而霾粒子直径小,对可见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较强,这些粒子散射和吸收可见光时具有一定的波长选择性,因此霾可能就会呈现蓝灰色、橙灰色、黄色等不同的外观。
从雾和霾覆盖的空间范围来看,雾一般比较浅薄,主要是在近地面层中发生,边界比较明显;而霾相对比较深厚,可达1千米以上,并且分布比较均匀,从地面看没有明显的边界。从持续时间和日变化上看,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上午消散;而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大气较稳定时,可全天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