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是211还是985

2024-02-29 00:00:00

西南交通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学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学校先后经历了两次院系调整,一大批在全国卓有声誉的系组调整支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1964年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大三线”的号召内迁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至成都,2002年在成都犀浦扩建新校区。现有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共占地5000余亩。

办学规模

截至2022年1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书院、中心)、1家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个异地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唐山研究生院)、1个附属中学和1个子弟小学,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共建医学院。2017学年,学校在教育部备案本科专业共计83个,其中工学门类专业43个、理学7个、管理学10个、经济学3个、文学10个、法学3个、艺术学5个、农学1个、医学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入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点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七(A-),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设立了“青苗计划”、“雏鹰计划”、“扬华计划”、“鲲鹏计划”四大人才培育计划,共有专任教师26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含5名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含14名双聘院士)、万人计划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聘请了42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兼职(名誉)教授。

据《西南交通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享国务院政府津贴8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8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55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

据《西南交通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拥有首批国家级教师发展中心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7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专业16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81种、国家级精品教材4种,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

2019年12月,学校有22个专业进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进入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有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9个。

科研成就

学校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4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在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编制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研究报告(2000-2017)》中名列全国第一;40年间,学校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中国轨道交通工程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实施和建设运营,参与解决了青藏铁路、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超级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