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梁启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方志介绍
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方志起源于史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 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方志学”这个科学概念的内涵
从梁启超的一系列史学、方志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学应包括:方志的渊源、嬗变和发展;方志的性质、意义和价值,方志的体例、篇目和章法;方志的主流和支流;方志作品的优劣和得失;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修志的方法和技巧;修志者应具备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等等。
可以说,有关方志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梁启超都作了明确的回答或初步的探索。因而,“方志学”这个科学体系一经形成,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内忧外患,国乱民穷的民国初期,所以能够编纂数量可观的地方志书和诞生了数种方志学理论专著,是和梁启超在方志学理论研究上的贡献,有密切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