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身份证起源于战国时期,那时候人们用竹子做成竹板,然后在竹板上面刻入自己个人的相关信息,即照身贴,并且规定每个人都要有这种照身贴。
根据相关资料,早期照身帖使用光滑的竹板制作,上面除了本人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有符合自身形象特征的画像,可以说十分细致了。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
《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 竹使 ”。《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处符,其馀徵调,竹使而已。”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 郑康成 《周礼》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
最早的身份证照身贴的发明者
战国后期,秦孝公选任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以便合理操纵群众,商鞅创造发明了一种“照身帖”。秦国人必须有照身帖,倘若没有便会被评定是黑户口或是外国籍不法停留人员。
商鞅还要求:群众出门或是夜宿旅社时必须带上照身帖,不然关口不能放行,旅社经营者亦不得借宿,违反者惩处。
商鞅创造发明了身份证,最终却因自身的创造发明“咎由自取”。商鞅因变法惹恼了许多人,在其后台拥护者秦孝公人死之后,这些憎恶商鞅的人要反攻倒算,商鞅随后坚决逃走。殊不知,由于照身帖的难题,商鞅最后逃走不成功。
扩展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身份证,不过有户籍管理。通过户籍管理,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结束。在中华民国时候,城镇化进程,也刺激了很多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流动人口去城市打工维持生计。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多,传统户籍管理制度也是发挥不了作用,通过身份证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也提到了日程。
传统观点认为,民国时候最早的身份证,起源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夏省政府颁布的“居民证”制度。当时,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为了巩固自己在本省统治,规定15岁以上男女居民必需统一佩戴“居民证”。
民国时候宁夏的“居民证”,是用白布制作而成,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面貌、特征、手纹箕斗形状等项目,可谓是具备了现代身份证各种要素,被公认为最早身份证的雏形。同时,宁夏政府也规定“居民证”必需缝在上衣的里面。
在1940年,宁夏省制定了《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发给及检查办法》。在《办法》中规定,年满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必需领身份证。如果不领身份证的,16岁以上、49岁以下的罚兵役。40岁以上的,就罚劳役。在宁夏的民众只要行路或者住旅店,都需要携带身份证。经过检查,没有身份证的,都被送到警察局扣押,并且给予惩罚。
当时,宁夏政府要求十六岁以上男子,都要到有关部门亲自填写身份证有关信息。如身高几尺几寸几分,面貌也要填写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齐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聋子、瘫子、结巴等症状。为了更好进行身份确认,宁夏政府对持证人的十个指头指纹用“箕斗”表示。如果持证人的手指头是“斗”纹(指纹呈圆圈状,没有开口),划“O”,“箕”纹(就是指纹是开口形状),就划为“×”,类似于现代身份证的信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