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的注音是:ㄅㄞˊㄇㄠˊ。
白旄的拼音是:báimáo。结构是:白(独体结构)旄(左右结构)。词语解释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喻出师征伐。白旄[báimáo]⒈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⒉喻出师征伐。引证解释是:⒈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引《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将印,请绍登坛。”⒉喻出师征伐。引唐白居易《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京,擒充戮竇四海清。”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李世民是也,本贯河东太原人氏,父乃唐公李渊。自因隋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网络解释是:白旄白旄,第一层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出处《书·牧誓》,第二层意思是比喻出师征伐,出处唐白居易《七德舞》诗。7、汉语大词典是:(1).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2).喻出师征伐。唐白居易《七德舞》诗:“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李世民是也,本贯河东太原人氏,父乃唐公李渊。自因隋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钺,平定两京。”。8、国语辞典是:古代一种军旗。以牦牛尾置于竿首,用以指挥全军。白旄[báimáo]⒈古代一种军旗。以牦牛尾置于竿首,用以指挥全军。引《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9、辞典修订版是:古代一种军旗。以犁牛尾置于竿首,用以指挥全军。《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白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白旄详细内容】
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喻出师征伐。白旄[báimáo]⒈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⒉喻出师征伐。
二、引证解释
⒈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引《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将印,请绍登坛。”⒉喻出师征伐。引唐白居易《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京,擒充戮竇四海清。”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李世民是也,本贯河东太原人氏,父乃唐公李渊。自因隋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三、网络解释
白旄白旄,第一层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出处《书·牧誓》,第二层意思是比喻出师征伐,出处唐白居易《七德舞》诗。
四、辞典修订版
古代一种军旗。以犁牛尾置于竿首,用以指挥全军。《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五、关于白旄的造句
1、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
2、况主公受天子白旄黄钺,得专征伐,原为禁暴除奸;似这等权奸蛊国,内外成党,残虐生民,以白作黑,屠戮忠贤,为国家大恶。
3、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袁绍登坛。
4、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短角鬼王登坛。
5、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众诸侯首领请绍登坛。
6、狄将军直率忠义的确可嘉,元帅身为宋室皇嗣,今节白旄黄钺,犹如天子,岂能亲自出迎,折我大宋皇威。
六、关于白旄的诗词
> >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白旄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