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的辞典修订版是: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晋.范甯〈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汉书.卷三零上.苏竟传》:「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后学。《陈书.卷三三.儒林传.沈不害传》:「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筭,轻献瞽言,伏增悚惕。」。
末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末学详细内容】
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指浅薄的学者。犹后学。指非正统之学。末学[mòxué]⒈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指浅薄的学者。犹后学。指非正统之学。
二、综合释义
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成玄英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汉蔡邕《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螻蚁所能堪副。”唐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宋苏轼《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明杨慎《孔明渊明》:“朱子谓孔明之学本申韩,渊明之学本老庄。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末学肤受”。指浅薄的学者。汉蔡邕《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清黄宗羲《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犹后学。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闕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説,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宋苏轼《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学,以辅大猷。”指非正统之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三、国语辞典
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末学[mòxué]⒈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引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汉书·卷三〇上·苏竟传》:「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反博学⒉后学。引《陈书·卷三三·儒林传·沈不害传》:「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筭,轻献瞽言,伏增悚惕。」
四、辞典简编版
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 【造句】俗儒末学之论后学。用作谦词。 【造句】在这方面我是末学,不敢妄加批评。
五、关于末学的诗词
> >
六、关于末学的诗句
末学应须授 末学虚声惭取誉 末学方矜水灌河 夤缘末学被罗致 自惭末学何为者 末学谢荒唐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末学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