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症状

2024-09-28 21:03:49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

血常规检查。

大便镜检:消化不良者有脂肪滴或少量黏液,肠炎者有白细胞及偶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真菌性肠炎可见真菌抱子及菌丝,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1、饮食疗法

轻症减少奶量,代以米汤、糖盐水等;重症应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液体疗法

(1)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

(2)静脉补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脱水。

3、控制感染

针对病因,选用抗菌药物。

4、对症治疗

腹泻可口服1次碳酸铋或轻酸蛋白。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或多酶片。依病情对症处理。

腹泻常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和多种感染。

1、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和败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心肌炎。

2、鹅口疮

病程迁延或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鹅口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及肠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

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导致中毒性肝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多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4、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禁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肝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凝血酶原减低,而致出血。

5、其他

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肠套叠和胃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或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引起窒息。

根据宝宝不同病情,采用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温肾等功效的药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吴茱萸、白术、淮山药、茯苓等药物。

可口服中成药:脾可欣、健脾止泻散、肠胃康冲剂等,对那些久泻不愈,或伴有呕吐、吃药困难的患儿,可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进行治疗,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另外,也可选用不同的药物组合,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匀如膏状,敷于肚脐处上,盖上医用胶贴,次日揭去,用温水清洗后再敷新药。每天1次,3天为一个疗程。个别患儿局部可能会轻度发红,但并不影响治疗和疗效,停用后即可恢复。这种方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宝宝容易接受。当宝宝吃药、打针有困难,或用西药治疗效果不好时,不妨试试敷脐的方法。

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鱼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等,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食疗方法(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无花果5~7个,水煎服。

2、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3、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调服。

4、酸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频服。

5、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

6、绿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开水送服。

7、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日2次。

8、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9、山药羹: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

10、糯米固肠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食用。

11、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沸。

1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水煎分服。

1、宝宝一吃油腻的食物就腹胀、腹痛,然后就要大便,拉出来的大便很臭,呈糊状。这一类型宝宝腹泻可以用保和丸加一些神曲、山渣、陈皮来配合治疗,如果腹胀严重,可以酌加木香、厚朴等。

2、宝宝腹泻的大便是清清的、不臭、宝宝手脚常冰冷,经常吃饭后腹胀,常常放屁,可以用理中汤为外加一些六君子汤、木香、砂仁、丁香治疗。

3、宝宝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精神很差、大便常常是水泻,可以用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治疗。

4、如果宝宝大便色深而臭,兼见黏液,口渴、食欲不振、肢体倦怠,身体觉得微热,可以用葛根芩连汤加一些霍香、佩兰治疗,如果同时有小便刺痛症状,应外加六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