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相关词语是什么

2024-09-28 05:14:23

侍中的相关词语是:侍执巾栉、侍执巾节、垂手侍立。

侍中的拼音是:shìzhōng。注音是:ㄕˋㄓㄨㄥ。结构是:侍(左右结构)中(独体结构)。

侍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侍中详细内容】

⒈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清袁枚《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

二、网络解释

侍中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三、其他解释

官名。秦置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曰侍中。汉以为加官,多至数十人。旧用儒者,后多用贵胄子弟,侍帝左右,掌乘舆服物。东汉皆博学高德之士,切问近对,喻旨公卿,上殿称制,秉笏陪见,为人主亲信之官。齐、梁侍中之功高者,称侍中祭酒。隋改纳言,唐武德四年,复改侍中。开元初,改为黄门监。天宝初,改左相,总判门下省事。至元废。《史记·平准书》:「弘羊,雒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汉书·王莽传》:「侍中谏议。」;《后汉书·刘表传》:「侍中从事邓义谏,不听。」;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何公既登侍中,武子俄而亦作。」;唐、杜佑《通典·职官典·侍中》:「侍中者,周公戒成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任以为左右,即其任也。』秦为侍中,本丞相史也。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奏事,故谓之侍中。汉侍中为加官,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为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宋、高承《事物纪原·三省纲辖部·侍中》:「《环济要略》曰:『古官也。风后为黄帝侍中,周有常伯,见《尚书·立政》。秦汉为侍中。』徐坚《初学记》曰:『秦取古官制,本丞相史也。丞相使史五人,来往殿中奏事,故谓之侍中,后魏始为枢密之任,梁又以为宰相职事,唐侍中与中书、尚书二令,并为真宰相矣。』。」

四、其他释义

1.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五、关于侍中的诗词

>  >  >  >  >  >

六、关于侍中的诗句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侍中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