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是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桥头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世界中医药之都、百强药企业半数落户亳州,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和省域交汇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
历史沿革
夏时,亳州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
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在亳立都190年。
商时,亳州境内建有嵇方国。
西周,周武王封神农之后建立的姜姓焦国,由河南陕县迁都于此,并修筑焦城。春秋初期,焦国被陈国所灭,焦城属陈国。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楚国伐陈国,夺取境内的焦城、夷邑(今城父镇)。
秦时,置谯县、城父县,属泗水郡。谯县后隶属砀郡。
西汉时,属沛郡。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在谯县治豫州刺史部。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其中豫州刺史部治所为谯郡(今安徽省亳州)。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分沛国治谯郡谯县治所。注解:东汉时期行政名称,比如幽州是蓟县(今北京),豫州是谯县(今亳州)等等,并非指的是县城。《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这些只是地界名称并没有实权。类似今天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北京虽然属于华北,但是北京管辖华北 ,同样的道理谯县虽然是沛国地界,但是谯县管辖沛国。谯县代表是豫州。豫州刺史部相当于现在中央一级政府,直接管辖两郡,四国,九十七个县》。
三国时期,魏黄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谯郡辖相县、萧县、酂县、费亭、苦县、宋县、城父县、山桑县、铚县、竹邑县、符离县、蕲县、洨县、龙亢县、虹县。西晋时,在此置谯国,后又为谯郡,治谯县。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南兖州属于北周。鉴于谯城为军政重镇,北周在谯县设置总管府,统辖数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将南兖州改称亳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亳州为谯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谯城区城父镇)、临涣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酂县(今河南永城酂城镇)、鹿邑县(今河南鹿邑县西南)、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鹿邑县)8县。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宋时,亳州属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统县七。
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汴梁路,下辖6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于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以亳州为都城三年。
明朝初年,亳州为县,属南直隶凤阳府。弘治九年(1496年),又升县为州,境内设义门巡检司。
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雍正二年,亳州辖谯县、太和县、蒙城县(今蒙城、涡阳和利辛部分地区)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谯县、蒙城县、阜阳县各一部设涡阳县。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
民国37年(1948)2月,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解放亳县县城。民国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50年10月,更名为亳县人民政府。1956年6月,改称亳县人民委员会。
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亳县为亳州市(县级),隶安徽省阜阳地区,以原亳县行政区域为亳州市行政区域。同年6月4日召开亳州市成立大会。
1998年1月14日省委、省政府决定,亳州市改由省直辖(副地级)。
2000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地级亳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谯城区。亳州市设立谯城区,以原县级亳州市的行政区域为谯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文化巷。将阜阳市管辖的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划归新设立的地级亳州市管辖。亳州市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新设立的谯城区。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市奉贤区帮扶安徽省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