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易于于阐发、便于传播。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是一个统一体,直接反映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模拟战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理想社会状态的凝练表达,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是人民价体愿望的值集交集,对其他价值理念具有统领和引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不懈追求的梦想,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目标。小平同志讲“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可见富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化的应然状态。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是人们对权力归属的美好诉求。民主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组织概念,既是一种思想理念,又是一种现实诉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人类幸福的保障。文明即是文化光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衡量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和谐即和同谐美,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大同社会理想的现代表达,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标表述。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指的是人的思想自由、意志自由、行动自由,但这样的自由以法制为底线,以道德为约束,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限度,是一种限制性自由。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的“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平等不是简单的等同,而是精神、人格上的尊重。平等的外在之意指的是法律面前去特权性,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消除特权、消除歧视、消除剥削,是人类自古追求的社会目标,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一切社会政策、制度的衡量标准,是保障人类正当权益的价值理念。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最有效方式,是制度化的自由、平等、公正,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国家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和个体化,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是最纯粹、最伟大、最高尚的一种道德情感,也是协调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道德情操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