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认知中比较为人们认同的五毒动物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五毒是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古代的中国到了谷雨节气后,气温升高毒虫毒蛇进入高繁衍期,于是就有了人们分类出来的五种人们认为很毒的动物,称为五毒。
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毒性各不相同
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
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
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
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
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
五毒起源于什么朝代
汉族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蛇、蜈蚣(也叫雷公虫)、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节流行禁杀五毒的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汉族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汉族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汉族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扩展
“五毒”之蝎,其“毒在尾”
《蝎蛇吟》:“蛇蝎虽不同,其毒固无异”
蝎子是何物?隋代刘焯《毛诗义疏》认为是一种古称“虿(chài)”的毒虫:“虿,一名杜伯。河内谓之蚊,幽州谓之蝎。”看来,蝎子是北京一带先叫出来的。
蝎这类毒虫尾部带毒刺,古称“虿芒”,《本草纲目·虫部》“蝎”条引古人言:“蜂、虿垂芒,其毒在尾。”虿毒与蛇毒一样可怕,被刺中可致命。
因为蝎毒很可怕,传商代末君纣王的宠妃妲己发明一种叫“虿盆”的酷刑,就是将人放进有蛇蝎的坑中受刑,故妲己这类女人也被称为“蛇蝎美人”。
历史上还有以蜇人取乐的记载,据《北史·高绰传》,昏淫的齐后主高纬有一次问同父异母的南阳王高绰,在地方上做什么最快乐。高绰说:“多取蝎,将狙(蛆)混看,极乐。”高纬当夜让人弄来蝎子,放进浴斛里,要人光着身子躺进去,人被蝎子螫得反复号叫,高纬见状大笑不止,还对高绰说:“如此乐事,何不早驰驿奏闻?”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尤以五月初五最毒。巧合的是,高纬和高绰恰巧都是端午这天出生,这加剧了“毒端午”出恶人的印象,民间除毒蝎风俗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