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的人在情感上,是独立的,他们会非常理性,即使真的很喜欢你,也可以忍住不找你,他只会默默地关注你,希望你过得幸福。
有些人喜欢相互依赖,不喜欢对方,但他们习惯了彼此的陪伴,会相互联系。例如,一个女孩不喜欢她的男朋友。但她还是情不自禁地联系对方,不愿意分手,因为她太依赖对方了。因此,在喜欢和寻找你之间没有很强的逻辑联系。不喜欢和联不联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爱情的本质就是痛苦和幸福的循环,很多人越来越理性,不是很渴望爱情,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真正促使我们相互联系的,是两个人在一起,有意义,有未来。这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积极联系对方的最大动机。
如果你们明显不合适,在一起没有结果,而且你们仍然保持联系,这只会扼杀彼此的感情。不管你是不是忍不住要找那个人,可能是聊天的需求太强烈,无法约束自己,或者是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独立。很多第一次谈恋爱的女孩,容易相互依赖,但是对于有恋爱经历的人,就会克制他们的主动联系。喜欢让我们彼此思念,想要分享彼此的一切,但这并不是我们建立联系的最大动力。
人是理性的动物,很多人生活得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这就是现实。工作是,同样感情也是。也有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一个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不要浪费时间,在美好的时光里被爱困住。喜欢很重要,但喜欢也是一种感觉,时间会慢慢消磨它。如果喜欢,不能让对方更好,可以忍住不找对方。
喜欢一个人的表现
更多的自我展露
在拼命了解对方的同时,你也会忍不住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与感受分享给对方。心理学家阿特曼(Altman)曾用“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解释了“自我展露”在发展恋爱等亲密关系上的重要作用。自我展露强调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将更多个人化的信息流露出来。具体来说,话题会由浅入深,沟通内容会由表面交谈过渡到更多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比如,当你最开始和自己喜欢的人说话时,会聊一些非个人化的话题,可能是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天气变化、喜欢看的节目等;当这些表面交谈得到了对方回应,我们便会深化这种社会交换,这时候,话题会进一步扩展,双方会交流一些更个人化、更敏感的信息,而这种交流的深化可以快速促进双方关系的转变。
所以说,“自我展露”是亲密关系发展的基础,在最开始,你可能会因为太希望了解对方并隐藏自己,而刻意将自己表现得很完美,但是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后,你会忍不住将自己的真实经历、悲惨过往与对方分享,你会将对方彻底纳入到自我的一部分,也就不会有所保留了。
做什么事都会想到他
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后,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对方,为对方考虑。比如,路过蛋糕店你会想到,“他喜欢吃这种蛋糕吗?”;长时间的工作而感到疲惫时,你会想“他也很累吧”,并且每次想到对方你会觉得很欣慰。
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恋人参照效应(The Reference Effect of Lover)”。指的是当你真正喜欢、接纳对方的时候,你会在潜意识中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不论在做什么事情时,总会先联想到对方。
这个概念是在“自我参照效应”的基础上产生的,描述的是当人们在加工与处理和自己有关信息时,效率会更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头脑也会不自觉的优先处理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