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古称嘉州,四川省辖地级市,有“海棠香国”的美誉。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中亚热带气候带。 乐山三江汇合。大渡河,青衣江在乐山大佛脚下汇入岷江。
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乐山有世界级遗产三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国家4A级景区以上景区15处,国家A级景区35处。
历史沿革
乐山曾是古蜀国开明部落故都。战国秦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灭掉开明氏原管辖地区统治,秦国在今乐山市市中区建立南安县,"治青衣、江会"即今青衣江与岷江交汇处,属蜀郡,并从陕西泾水地区迁来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李冰组织乐山人民凿乌尤离堆,开出麻浩河。从此,岷江,大渡河在乐山一带的水上航运逐步发展起来。
西汉汉文帝时,南安人邓通铸造钱币,有“邓氏钱布天下”的说法。汉武帝开西南夷并设立犍为郡,南安县属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犍为铁山冶铁制造武器、工具等,乐山的冶炼规模和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
魏晋南北朝,东晋末年,析南安设置冶官县,重点对迅速发展起来的冶铁业实行管理。这一时期,原来居住在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十多万僚人进入四川,乐山犍为铁山以及三江流域聚居了大批僚人。居住生活延续了二百多年。
中华民国废州府,民国二十八年(1935年),乐山县城设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析屏山县置沐川县。
新中国成立后,设乐山专员公署。
行政区划
乐山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11个街道、103个镇、18个乡。乐山市人民政府驻地市中区滨河路9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50′—104°30′,北纬28°25′—30°20′。南北长214.4公里,东西宽164.0公里。 [15] 北与眉山接壤,东与自贡、宜宾毗邻,南与凉山相接,西与雅安连界。 全市土地总面积12720.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4%。
地形地貌
乐山市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最高处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鞍山主峰,海拔4288米,最低处是犍为县新民镇马厂坝岷江出口,海拔307米,相对高差3981米,平均海拔500米,乐山城区海拔360米。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坝三种类型,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8530平方千米,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6.5%,主要分布于市境峨眉山、峨边、金口河、马边、沐川一线的西南部,是凉山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丘陵面积2694平方千米,占乐山市幅员面积的21%,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沐川一线的东北部,是受缓慢上升长期剥蚀而形成的红色丘陵区。河谷平原面积1603平方千米,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2.5%,主要沿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两岸分布。
气候
乐山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因地域处在北纬29°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仅1.0—2.7天,是水稻、小麦、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农副产品的高产区。西南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从山麓至山巅依次分布着中亚热带一暖温带一温带一寒温带的完整气候带,气候条件十分复杂,是地域内发展农业综合经营和立体农业的区域,是木材、茶叶、中药材等作物的主产区,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达1500毫米以上,仅峨边、金口河少于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节性变迁,夏秋季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占20%,降水的年际差异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年最多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
人口
截至2018年底,乐山市户籍总户数126.95万户,户籍人口350.68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29.06万人,乡村户籍人口221.62万人;男性人口178.41万人,女性人口172.27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3.56。年末常住人口32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9.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乐山市共有41个民族成份,汉、彝、回、苗是世居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乐山市常住人口为31601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