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酱是鲜番茄的酱状浓缩制品,最早于19世纪由中国人发明。呈鲜红色酱体,具番茄的特有风味,是一种富有特色的调味品,一般不直接入口。番茄酱由成熟红番茄经破碎、打浆、去除皮和籽等粗硬物质后,经浓缩、装罐、杀菌而成。番茄酱常用作鱼、肉等食物的烹饪佐料,是增色、添酸、助鲜、郁香的调味佳品。番茄酱的运用,是形成港粤菜风味特色的一个重要调味内容。
番茄酱(Ketchup)的叫法源自于我国,并且这个词最早的含义是“鱼露”。
Ketchup这个词,最早指的是一种“发酵海鲜汁”,源自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方言,这里说的就是福建省。因为旧时受限于保鲜手段,南方沿海居民本能的会用盐来保存鱼虾,其中一部分会被发酵制成味道醇厚的酱汁儿。
当然“鱼露”也有着多地起源,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都有,越南语里它叫“nuoc mam”、古希腊人称它“garos”。而在福建,人们称这种“鱼酱”为“ke-chap”(Ketchup),“tchup”这个音节在闽南语里有“汁”的意思,而“ke”则有腌鱼的含义,虽然这个音节也很像粤语里番茄(faan-ke)的音,但此时“番茄”还远没有登场。
两宋时期起,腌制鱼酱和红糟盛行的福建,就已经是我国的航海中心,海港城市泉州(刺桐港)也是当时全球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福建移民带着鱼酱和红糟来到了印尼、马来和菲律宾,这种鱼酱在当地被广泛生产。往后,印尼的英国水手们非常喜爱这种酱汁,英国的商人们也意识到,这种酱汁不仅能作为改善海上单调饮食的调味品,也可以带回本土售卖,作为一种“奢侈的亚洲进口商品”。
英国人为了降低这种奢侈调味品的成本,开始试着自己仿造和改良,1742年一本伦敦食谱里就有Ketchup的配方,除了原本的凤尾鱼和各种香料,还加了大量蘑菇等配料,让鱼露带上了英式风味,Ketchup的配方不断在变化,蔬菜和香料的比例慢慢增加,而海鲜的比例渐渐下降,直到19世纪,番茄首次被加入了Ketchup。
这种酱汁传到美国后,美国人显然比英国人更加喜爱甜酸浓稠的Ketchup,1910年,亨氏公司发现多加番茄、糖和醋能有效延长Ketchup的保质期;到了19世纪50年代,海鲜已经从Ketchup的配方里完全消失,这才最终有了如今的“甜番茄酸辣酱”,而最初源自闽南话的“Ketchup”的叫法,则一直被延用至今,全世界都知道它指的是番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