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几个著名的医生

2024-02-29 00:00:00

脉学倡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古代的医生和现在的医生一样,治病救人,勤勤恳恳。一个区别是古代医生多为男性,这给古代女性看病增加了很多困难。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在古代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讲究很多礼仪,包括“男女有别”、“男女不亲”。所以古代一直有一句话叫“女大难医”,尤其是皇帝后宫的嫔妃。如果是病了,男医生也不能随便诊断,很难看到病灶。

明初,对后宫妇女就医作出特别规定,规定“宫下有病,医生不得入宫。”古代皇帝后宫的嫔妃都是非常特殊的女性,即使病重也不能请男医生入宫检查。

既然是碰不得的,那么如果是妾生病了,就只能要求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来开药,也就是所谓的“凭证取药”,这是最常见最礼貌的看病方式。古代宫殿之所以有如此严格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后宫女性的“贞操”;当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监禁。

在普通民间,虽然礼仪比较宽容,但女性看病还是很难。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平民女性在生病后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尤其是遇到一些相对“私密”的疾病时,往往羞于开口。

古代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女人宁死也不透露病情。比如,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寡妇马,因胸口生疮,不肯被男医生诊断,后来伤口化脓,病情恶化,最终致死。这马还说:“我宁愿死,这病不是男人能看出来的。”这种事情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是无法理解的,只是古人的想法不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贞操”。

古代看病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去看医生,一种是请医生在家看病。在古代,如果女性生病了,通常会选择第二种方式邀请医生到家中。在古代,医生必须与病人进行一些接触,但由于“男女授受而不接吻”,他们会找到一些东西将他们分开。一般在床上挂个帘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医生会隔着帘子诊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