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么应对闹觉的宝宝

2024-09-15 12:49:20

家有小宝宝,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睡觉问题了,孩子不睡,大人也休息不好,一旦赶上闹觉更是鸡犬不宁。宝宝开始使劲揉眼睛了,边揉边哼哼,接着张开嘴哭起来,然后是大哭、嚎啕大哭、撕心裂肺哭个不停……相信带娃的父母们都经历过这个场景吧——没错,你的孩子闹觉了。

如果把每次闹觉比作一场“战役”,我和家人也算“身经百战”了。每次宝宝的声嘶力竭,大人们的疲惫不堪,回想起来都让人绝望。穿过痛苦的沼泽地,我们把作战经验浓缩升华出了两个字——“哄”、“吃”。听起来好简单,但在我家,这两个字真的是最精华、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了。

第一次碰到闹觉,可把我们吓坏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宝宝没有原因地大哭不止,谁也哄不好,怎么哄也没用,那哭声简直了,就像杀小猪一样。一直到宝宝哭累了,倒头睡过去,才忽然明白原来是闹觉。

闹觉说白了就是不能正常入睡,需要“闹”一下才行。究其原因,其实是宝宝已经困了,但是睡不着,或者是累坏了,总之是无法自然地进入睡眠状态。

其实每个人进入睡眠模式,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种切换不会像按钮一样,按到“OFF”就马上睡着。而作为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宝宝,和大人又有所不同,很多时候没办法借助自己的力量平稳顺畅地入睡。这时就需要大人们推一把,帮宝宝建立睡眠通道的连接,尽量缩短入睡过程。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闹的是不是“觉”呢?方法也很简单,一“听”二“看”搜集事实证据。

所谓“听”,就是通过哭声做判断。掌握语言之前宝宝通过哭声表达,父母要学会聆听。带过一段时间孩子的父母都能摸到规律,饿了、困了、大小便、难受、生病、意外伤害,孩子的哭声都是有差别的。如果宝宝哭到撕心裂肺的程度,那就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饿,要么是困。

饿和困的区分有点难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奶吃,如果宝宝一下子狠吃起来,那很明显就是饿了,如果不吃奶继续大哭,有可能是困了,也有可能是又饿又困(这种情况后面会详细说)。

所谓“看”,就是通过宝宝的行为动作判断。其实闹觉是有明显标志的,比如眼皮耷拉下来,打哈欠,稍大一点还会自己揉眼睛,情绪的烦躁在表情上也有体现。另外时间也是一个辅助工具,查看一下宝宝的喂养作息表,从睡觉间隔可以帮助判断宝宝是否需要休息。

确认宝宝是在闹觉后,家长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闹觉的痛苦大家都有体会,眼看着孩子撕心裂肺地哭,伤心的眼泪刷刷往下掉,哭得厉害了连气都上不来,大人们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但就是束手无策,有时忍不住耐性,难免会急火上攻,或是埋怨家人没帮忙照顾好,或是对孩子发脾气。

我理解忍不住发脾气的状况,但那样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反而火上浇油,不如马上试试我的双字要诀。

第一个是“哄”字诀。谁都知道孩子哭了要哄,但靠硬哄是肯定没戏的,大人孩子都累。要诀其实在于“通过切换场景去哄”,就是在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到烦躁之前,及时切换到下一件足够吸引TA注意力的事情上。

通常宝宝活动的典型状态是:自己玩或大人陪着玩——烦了——换别的游戏或动作——烦了——抱着溜达——烦了+累了——开始闹觉!

你看,宝宝闹觉之前,场景其实是一直在切换的,只不过宝宝坏情绪的积累比较平稳,切换的过程显得比较从容。一旦烦躁情绪到达某个极值,闹觉就开始了,而且从平静到痛哭的过渡时间非常短,你还没来得及反应,宝宝已经嚎起来,眼泪扑簌簌往下掉。父母们往往一下子慌了神,马上开启硬哄模式——提高嗓门大声安慰,或者抱着宝宝使劲拍,或者硬把奶瓶往宝宝嘴里塞——这些只能加剧宝宝的烦躁心理,于是哭得更厉害了。

当我们发现这个秘密后,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宝宝开始闹觉后,不是停下来马上硬哄,而是延续之前的活动状态,继续切换场景,只不过注意两件事:一是切换过程要快;二是注意观察,做到提前切换。

比如我家宝宝开始哭闹,我们通常会竖着抱起来,满屋子溜达,带着她在家里探险,四处走走看看,一圈圈地转悠。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场景的持续切换,宝宝通常会比较专注,看得多了就累了,合上眼睡过去。

可以切换的场景需要平时多积累。比如举高高,听音乐,放在婴儿床上玩床铃,用柔软的小被子把宝宝裹起来,用拨浪鼓、沙锤、会叫的玩具吸引注意力,都可以在这个时候轮番登场。

如果宝宝能暂时停止哭闹,然后高兴一下子,证明这个场景有效,就要想方设法让这种状态持续久一点。同时严密观察,一旦有烦躁的前兆(比如在你怀里狂打挺),就要马上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中去。直到宝宝折腾到累得不行了,基本就能哼哼着睡着了。

有一次我也真是着急,眼看着各种场景都不好用,就急得跳起来,宝宝一愣,朝我这边看过来。我马上加上了手部动作,一边跳一边挥舞胳膊,冲着宝宝大唱“咚咚锵、咚咚锵”,没想到这番卖力演出竟然博得好感,宝宝停下来看着我,然后咯咯笑起来。

有时候单用一个“哄”字诀,就能成功挽救一次闹觉,但更多时候只是缓兵之计,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靠“吃”,也就是第二个要诀。

“吃”字诀,其实就是所谓的“奶睡”,让宝宝借助吃奶的过程感到安慰,进入睡眠状态。在“吃”字诀里,首选方案当然是妈妈的母乳。我家宝宝后来闹觉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要往怀里钻,不管谁抱着都要使劲往里拱,这就是宝宝自己在寻找解决办法,看到这个明确的信号,我家都是直接换妈妈上。

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用奶瓶。但这种方法要留神,有时候反而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宝宝伸长脖子脑袋后仰,拼命躲开奶嘴,大喊大叫哭得更急了。TA可能是在提示大人们,“我没那么饿,我现在是困了!你们怎么不懂我!”这时如果强行喂奶,很容易呛到宝宝,只能回到第一个“哄”字诀上面。

如果宝宝刚吃完奶不久开始闹觉,奶睡也可以借助安抚奶嘴,或者TA平时喜欢放在嘴里的玩具、咬咬胶、磨牙棒等方式来实现。

“哄”字诀和“吃”字诀配合使用,能解决80%的问题,还有20%的情况,是怎么也不行。这也是正常,据我所知很多家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最后只能是让宝宝哭下去,直到哭累了就能自己睡了。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好不容易睡下的宝宝,常常是半个小时不到又醒过来(不过这时候宝宝不会再闹了),醒了就接着玩,或者继续吃奶。我家的情况,经常是闹觉哄睡后很快又醒过来,然后吃好多,接着再继续睡上一大觉。

这种情况后来我们的总结是,宝宝既困又饿,但是困的优先级更高(所以没办法在困的状态下吃东西),于是就选择先解决困的问题,通过闹觉让大人帮忙哄睡,迷糊一下暂时不困了,然后再醒过来解决吃的问题。

最后,宝宝偶尔闹觉是正常的,父母们不必太焦虑,更不要对宝宝吼叫发脾气,试试“哄”字诀和“吃”字诀,慢慢找到自家孩子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