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总共有几个音位

2024-02-29 00:00:00

线谱之所以被称为五线谱,自然是由于其主要标志是5条平行线,而这5条平行线之间又形成了4个“间”,并且在五条线的左侧一般可以看到一个音乐标志,我们称之为“谱号”。由谱号、五线、四间组合而成的整体,我们就称为“谱表”。五条线四个间,总共有9个音位,通过将音符记写在不同高低位置的音位上,来表示不同高低的音,就是五线谱记录音乐的基本方法。

五线谱分为总谱、分谱、大谱表。其中,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大谱表,由搞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 ,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在五线谱中,通过不同的音符类型来表示音的不同长短。常用的基本音符有以下几种: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上音符代表的时长值的关系如下:1X全音符=2X二分音符=4X四分音符=8X分音符=16X十六分音符。音符的画法,包括符头、符杆和符尾。其中符头是每个音符都具备的,符杆和符尾则根据需要进行添加,如果是多个音符连在一起,有符尾的音符一般会改用横杠连接,称为“符杠”。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

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 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正式传入中国

五线谱是在十一世纪时,由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归多·达·累佐最先发明和试用的。他当时创造的是为纪录《圣歌》而使用的四线谱,因为四条线只能记录八个音左右,而《圣歌》的音域一般都只有八度左右,并且完全是用男声(男声音)来演唱的,所以当时的四线谱中各音的音高相当于现在的次中音谱表。后来,又有人为了扩大音域,将四线谱改为六线、七线谱。经过几百年的改进和完善,到十六世纪时,才确立了五线谱的形态。虽然五线谱比六线谱和七线谱的音域缩小了,但是,由于使用了多种谱号,加在一起要比六线谱和七线谱大得多了,它不仅能适应各个不同音区记谱的需要,而且标记清楚,便于确认。据《律吕正义·续篇》总说里记述,1673年,葡萄牙耶稣会教师徐日升来我国清宫里讲西学,1678年,被清廷仕命为钦天监并开始撰写《律吕正义·续篇》,在这部书里,他详细地介绍了五线谱及和声学等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