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录》是欧阳修撰录的一部金石学专著。我国古代对于金石遗文的研究,在三国时已发端,当时学者已用出土古器来考订前代旧籍,但尚无人以此名家。南朝梁元帝《金楼子·著书篇》载有其《碑集》十帙百卷,是为金石学著作之祖,惜其书早已亡佚,内容已无以考见。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文化的积累发展,金石学开始成为一门日益受人重视的专门之学,并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著作,如刘敝的《先秦古器图》、吕大临的《考古图》、李公麟的《古器图》、王黻的《宣和博古图》,但以上诸书所载都只限于钟鼎彝器,而只有欧阳修的《集古录》才是金文石刻兼收并蓄的集金石学大成的著作。它的问世,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金石考古之学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集古录》共10卷,成书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它是欧阳修以他收集的上千种金石碑铭中挑出一部分写下的跋尾编成的。关于此书共收跋尾多少篇的问题,记载十分纷歧。曾宏父《石刻补叙》说有246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有350篇,而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的《集古录目序》则说共有296篇,传本实收跋文400余篇,欧阳棐所记数目大概是嘉祐八年《集古录》刚刚编成时的情况,后人又将欧阳修陆续写成的跋尾补进书中,今本第10卷《太清西阙题名》和《太清东阙题名》两跋都写于熙宁元年(1068),《赛阳山文》跋写于熙宁四年,第二年欧阳修就去世了,这些跋都是写在《集古录》成书之后,显系后人补入。据欧阳修自序说,其书“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盖其取多而未已,故随其所得而录之”,而今本各跋却是按时代先后排列的,显为后人重新编排。《集古录》成书数年之后,欧阳修又命其小儿子欧阳棐编录成《集古录目》20卷,把他收集的千余种金石碑铭全部著录在内,每碑记其撰、书之人及碑刻的年代,原附《集古录》后,南宋以后析出单行。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