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紫花地丁和地丁草都是紫堇属植物,但是也是有一些差别的。紫花地丁就是一种开紫色花朵的,地丁草花朵比较大,但是地丁草开花的颜色有很多,从粉色到紫色都有,而且紫花地丁叶片的颜色比地丁草要深,是一种发亮的墨绿色,但是地丁草的叶片就是普通的绿色。
此之外,紫花地丁和地丁草的植株高度也有一些差异,紫花地丁的植株仅仅只有4~14厘米高,但地丁草的植株比紫花地丁高出十厘米左右,最高的地丁草还曾长到过50厘米,从植物分类上来看,紫花地丁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而地丁草是一种二年生草本。
地丁草
地丁草(学名:Corydalis bungeana Turcz.),别称:紫堇(北京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彭氏紫堇(北京植物志),布氏地丁(东北药用植物图志)等。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细而直,少分枝,淡黄棕色。茎细弱,从基部向四周多分枝,有棱、灰绿色,光毛或疏生长柔毛。基生叶丛生,基生叶互生,有柄。地丁草适应性较强,喜温暖稍凉爽气候。耐寒,怕旱。对土壤要求不严,粘土、壤土、砂质壤土均可种植。
分布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地。以干燥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痈肿、疔疮、风热感冒、支气管炎、肝炎、肠炎等症。
形态特征
地丁草为二年生灰绿色草本,高10-50厘米,具主根。茎自基部铺散分枝,灰绿色,具棱。基生叶多数,长4-8厘米,叶柄约与叶片等长,基部多少具鞘,边缘膜质;叶片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一回羽片3-5对,具短柄,二回羽片2-3对,顶端分裂成短小的裂片,裂片顶端圆钝。
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总状花序长1-6厘米,多花,先密集,后疏离,果期伸长。苞片叶状,具柄至近无柄,明显长于长梗。花梗短,长2-5毫米。萼片宽卵圆形至三角形,长约0.7-1.5毫米,具齿,常早落。
花粉红色至淡紫色,平展。外花瓣顶端多少下凹,具浅鸡冠状突起,边缘具浅圆齿。上花瓣长1.1-1.4厘米;距长约4-5毫米,稍向上斜伸,末端多少囊状膨大;蜜腺体约占距长的2/3,末端稍增粗。下花瓣稍向前伸出;爪向后渐狭,稍长于瓣片。内花瓣顶端深紫色。柱头小,圆肾形,顶端稍下凹,两侧基部稍下延,无乳突而具膜质的边缘。
蒴果椭圆形,下垂,约长1.5-2厘米,宽4-5毫米,具2列种子。种子直径2-2.5毫米,边缘具4-5列小凹点;种阜鳞片状,长1.5-1.8厘米,远离。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多年生草本,属侧膜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无地上茎,高5~10cm,果期高可达20余厘米,叶片下部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蒴果长圆形,长5~12mm,种子卵球形,长1.8mm,淡黄色。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嫩叶可作野菜。可作早春观赏花卉。
味苦、辛、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4-14厘米,果期高可达20余厘米。根状茎短,垂直,淡褐 色,长4-13毫米,粗2-7毫米,节密生,有数条淡褐色或近白色的细根。叶多数,基生,莲座状;叶片下部者通常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4厘米,宽0.5-1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边缘具较平的圆齿,两面无毛或被细短毛,有时仅下面沿叶脉被短毛,果期叶片增大,长可达10余厘米,宽可达4厘米;叶柄在花期通常长于叶片1-2倍,上部具极狭的翅,果期长可达10余厘米,上部具较宽之翅,无毛或被细短毛;托叶膜质,苍白色或淡绿色,长1.5-2.5厘米,2/3-4/5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边缘疏生具腺体的流苏状细齿或近全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