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时间的记录单位是“时分秒”。但是在中国古代,时间的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十二时辰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卯时的时候
卯,在月指2月,【说文】上这样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象门开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徐曰】二月,阴不能制,阳冒而出也。天门,万物毕出也。【而雅释天】岁在卯曰单阏,太岁在甲曰阏逢,太岁在卯曰单阏。【晋书、乐志】卯,茂也,谓阳气生而兹茂也。
卯,在日指卯时,即指早上的5-7点,太阳刚露脸的时候,也称破晓,旭日。寓意生机勃勃的一天的开始。
配以生肖为卯兔。卯酉为日月之门,二肖皆一窍,兔舔雄毛而孕,感而不交也;鸡和踏而无形,交而不感也。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午为阳极,显明刚健,以马配之,马快行;丑为阴俯而慈爱,以牛配之,牛舔犊;未为阳,仰而秉礼,以羊配之,羊跪乳;寅为三阳盛则暴,以虎配之,虎性暴;申为三阴,阴盛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辰巳阳起而变化,龙为盛,蛇次之,故龙蛇配辰巳,龙蛇者,变化之物也;戌亥阴敛而持守,狗为盛,猪次之,故狗猪配戌亥,狗猪者,镇静之物也。
配以地支为月,分别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配以无行为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配以四时方位为正东。少阳见于寅,状于卯,衰于辰。寅卯辰属木,司春,为东方。
配以身体,卯为指,为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