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被朱温给灭亡的,公元907年,朱温逼迫李柷把皇位禅让给他,李柷死后,后梁议定的谥号为“哀皇帝”,没有庙号,故史称“唐哀帝”。唐朝907年灭亡: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历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后国势复振,末期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灭亡的原因
一: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谈到唐王朝的衰亡,自然就要提到唐玄宗晚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不过这不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唐朝的建立是以均田制跟府兵制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唐朝疆域不断扩大,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就导致均田制遭到了破坏,诸多百姓流离失所。而均田制的破坏,也使得府兵制遭到破坏。
没了府兵制,就没有有效的兵源驻守边疆,于是唐玄宗时期就出现了募兵制。这些招募的士兵跟地方官之间关系密切,最终地方军越来越强大,最终获得了与朝廷叫板的实力。
而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土地兼并加速,统治者奢靡无度,普通百姓食不果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矛盾越来越大,杨国忠长期把持朝政,不断打压边将安禄山。
在公元755年,各类矛盾无法调和,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让唐王朝陷入无尽的战火之中。虽说安史之乱最后被平定,但是安史余部的力量还比较强大,唐王朝为了安抚安史余部,不得不册封他们为新的节度使。
同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又分封了许多功臣为新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经济上、政治上享有极大的自主权。
虽说节度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唐王朝政权的延续,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唐王朝权力的分割,成为唐朝后期无法解决的大麻烦,最终推翻唐朝统治的正是宣武军节度使朱温。
二:宦官专权,唐朝政治腐败
唐朝时期的宦官专权同样还是跟安史之乱有着莫大的联系,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导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唐王朝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并且这些节度使还时不时地发动叛乱,这让皇权进一步得到了削弱。
所以唐朝后期但凡有一点雄心壮志的皇帝,都想处理藩镇问题,但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唐朝中后期除了藩镇割据分了皇帝的权力,朝堂之上官员们有各怀鬼胎,相互攻伐,这让唐朝的皇帝心力交瘁。
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皇帝不得不重用自己身边信得过的人,于是跟皇帝关系密切的宦官就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随着皇帝对宦官的重用,宦官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后期更是直接掌控了京城的禁军。
由于宦官的军事地位跟政治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他们的野心也逐步扩大,在宦官专权的岁月里,他们随心所欲地废立皇帝,官场之上更是贪污腐败盛行,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折扣,反而使得唐朝政府的力量一天比一天薄弱。
而宦官专权,又一次加大了社会矛盾,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三、唐朝灭亡的其它几点原因如下:
1、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
2、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财政紧缺,不得不逐渐加重赋税。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赋税名目愈加繁多。
3、农民起义。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朝廷向百姓增加赋税和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加上连年发生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于是,以王仙芝与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