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初释:良知虽然不滞于喜、怒、忧、惧等感情中,但喜、怒、忧、惧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初释:语出《河南程氏经说》“道者,一阴一阳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阴阳动静,有其自身的规律。“动静
知道了才发现本来无所谓知道,觉悟了才发现本来无所谓觉悟,但是如果不知,那么自己的良知便会沦落埋没。
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初释:有事感应相通,固然可以说是
儒学的功夫的本身讲的就是克己复礼,讲的就是所谓的灭人欲,存天理。他的核心其实还是讲要存道心,退人心的这个概念。
“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初释:平常涵养定慧的未发功夫,并未有一丝的动念。壶天山人诠释:“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
所谓功夫不离本体,所有的功夫,它其实都是一种用。而本体就是体,体用本身它就是合一的,其实这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体用合一。
“已发”在“未发”之中。初释:当情绪发动之时,平常涵养定慧的未发功夫,还是他的主宰。壶天山人诠释:“已发”在“未发”之中
要知止,恰到好处,止于至善,见好就收。不能够掉进去出不来,不能够耽着于此就没办法停止。只要你做到了止于至善,只要做到了知止,那么其实人生既能够做到美妙又能够做到一种祥和。
“已发”之中未尝有“未发”者在。初释:在情绪发动之时,既你动念之时,之前所做的功夫,涵养的定慧功夫,已经不在了。壶天山人
天道的使命,就是《妙法莲花经》上讲的“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来”,什么大事因缘?你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到人世间干什么?把这个使命找好,并且以此为担当,来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不负此生。
如果内在不安静,内在没有主宰,那么一切的一切,所有追求的外在的忠正仁义,其实都是一种假概念,都是一种表面的功夫,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内在的修养结果。
“未发”在“已发”之中。初释:平常涵养的定慧的未发功夫,在情绪发动之时,其实还是他的主宰。壶天山人诠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九还初释:道教以九代金,情属金,摄情归性,养得性光圆明,以还先天真性,即为九还之功。一说为九还丹,即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
在做事的时候,你能够保持到一种心中无物的状态,不为这些外物所致,不为这些外物所影响。所以你就会非常的清醒,非常的冷静。你会做出非常准确的一个认知和判断。
七返初释:道教以七代火,心属火,降心火于丹田下,养的肾中真气,复返于心田,即为七返之功。一说为七返灵砂,即道教所说的仙药
每个人其实都有他的一些口头禅,还有一些特定的肢体语言。如果你注意到这些细节了以后,你在跟他谈论的时候,这些口头禅和肢体语言,冷不丁的跟他两个相应,其实会达到很好的说服效果。您不妨一试。
三关初释:道家以口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合称三关。《淮南子.主术》谓耳、目、口为三关。另有说法认为三关为人身的三个
事情来了,你不要去抗拒,就去面对它,不论是好事坏事,你躲也躲不掉,只能够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实,要学会坦然接受。但是事情走了,走了就走,不要心存挂碍,就让他走吧。
阴根阳,阳根阴。初释: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
签名:中华国学真修实证的修学平台。